“村里修的第一條路是閆壩路,有二三十年了,當時我們啥情況都不了解就修好了。有了‘四議兩公開’之后,我們能知道錢花在哪、具體花了多少錢,大家也就沒啥意見了。”今年76歲的河南省蘭考縣張莊村村民郎秀蓉說。
“四議兩公開”,即村級事務通過村黨支部會提議、村“兩委”會商議、黨員大會審議、村民代表會或村民會議決議,且決議公開、實施結果公開。河南實施“四議兩公開”工作法,為奏響鄉村振興最強音打下了堅實基礎。
村里的工作干得好不好,群眾說了算。通過“四議兩公開”工作法,群眾能夠參與決策有關重大事項,提高了他們的主人翁意識。
因為沒有公交站臺,公交車通到達士營村后只能停在主干道上,這導致河南省南陽市七里園鄉達士營村幼兒園門口長期處于堵塞的狀態。“當時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和建議,多次召開村‘兩委’會議和黨員、村民代表會議,商議了建設公交站的方案,估計建設費用為20萬元左右。”達士營村黨支部書記王永豪說。
2015年1月份,村民代表會議討論建設所占3畝地每畝補償3000元,對拆除郭建申、郭家新兩戶的簡易棚分別補償2.6萬元、3萬元。村民代表一致同意修建公交站,“建公交站對當地村民來說是好事,出行便捷有保障,我們支持。”村民們說。
隨后一周,決議在村務公開欄公示,廣大群眾對決議結果沒有提出異議。沒多久,一個寬敞整潔、井然有序的公交站臺就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中。
當地群眾通過“四議兩公開”開展自主決策,逐漸開始在村里修公路、建新房、開設工廠……一系列民生項目使當地百姓的生活環境有了明顯提高,大大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
“你們公開的都是你們愿意公開的,那沒有公開的事兒我們如何知道里面有沒有‘貓膩’?”鄧州市小楊營鎮東樓村黨支部書記張宗茹說出了施行“四議兩公開”之前的群眾心聲。
“當時村里開個會總會遇到部分村民就一些事項在‘爭吵’,基層黨支部的堡壘作用沒有完全體現出來。”鄧州市張樓鄉黨委書記崔繼棟說,實際上這訴求、那訴求,公平公正才是群眾最大的訴求。
2010年9月份,位于丹江口水庫渠首的淅川縣九重鎮張河村內同時啟動了兩項南水北調“國字號”工程——干渠工程征地和移民安置征地。“同是國家工程,干渠征地每畝補償28064元,移民安置征地每畝補償18832元,相差9232元。” 張河村黨支部書記張家祥說。
“同是國家工程,為什么一畝地相差近萬元,是不是村干部把錢裝進腰包了?”張家祥苦笑著告訴記者,當時的張河村村民不能理解補償差異,抵觸情緒很大。
“我們當時就采取了‘四議兩公開’工作法,跟群眾說明都有哪家征地需要被占用,為什么補償的價格不同,被征用的土地都是用來做什么的,等等。”張家祥說,他們知道錢不是被我們“截流”了,也知道了簽訂協議對他們有什么好處,后來在村民代表大會上村民們同意了征地。
給群眾一個明白,也給干部一個清白。利用“四議兩公開”工作法解決了征地的問題,張河村村委在群眾心目中的地位提高了。“‘四議兩公開’工作法的開展,有利于更好地進行組織引導,讓基層組織的威信顯著提升。”張家祥說。
“村子距離周邊的縣城都很遠,經常會發生村民突發疾病求醫困難的事情,令人痛心。所以我們村里想把建好的村醫院租賃承包出去。”鄧州市張村鎮朱營村黨支部書記朱志華介紹,村里新建的醫院面積達1361平方米,想要將醫院整體對外租賃承包出去,但由于群眾的顧慮,一直沒有實施。
朱志華告訴記者,“2018年7月份,村‘兩委’再次提出村醫院對外承包的想法,經多次征求群眾意見,村‘兩委’與承包商、群眾代表反復協商,達成了共識。”2018年11月份,走完“四議兩公開”工作法的流程之后,村里最終決定將村醫院對外承包租賃30年,承包商每年免費為村民體檢,醫院承包租賃收入用于全村公益事業。
“我們尋找最優、最合適的方案,醫院很快就開辦了起來。”朱志華說,由于醫院配置的設備先進、技術力量雄厚,村民的醫療環境得到了改善,也為周邊村民帶來了良好的就醫條件。
經濟水平提升,是“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實施后鄉村最為顯著的變化。農村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顯著提高,生活環境有了全方位的改善,為繪就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注入新動能。
(選自4月8日《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