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進、申報產業領軍人才(團隊)3個,引進中科院院士3人,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37人,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人才64人,全日制本科以上學歷人才350余人,吸引回創企業家30人,規模以上回創企業18家。全市共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人,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1人,省級以上專家4人,其他各類高層次人才13000余人……
這一組組數字,是我市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取得的喜人成績。
近年來,我市以科技創新、育才引智為驅動,以三大人才目標、五大引才行動、七大育才工程、五大激勵措施、三大服務保障為抓手,不斷激發人才創新創造創業活力,全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全市人才工作闊步邁進。
政策引領強“磁場”
“希望在東莞工作經商的鄧州籍同志們,積極發揮人脈優勢、信息優勢、技術優勢、資源優勢,繼續為鄧州招賢納士、招商引資,為鄧州的發展建言獻策,出智出力。”今年6月14日,市委常委、組織部長靳社強在我市駐東莞人才工作站揭牌成立儀式上熱情地說。
近年來,我市先后出臺了《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建設人才強市的意見》《關于加強在外鄉賢人才庫建設建立領導干部聯系在外鄉賢制度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以更好的創業政策支持,更大的創新扶持力度,為各類人才插上成就夢想的翅膀。
為支持引進的初創企業發展,我市給予最高300萬元補貼;對全職引進的科技創新人才,3年內每年可給予最高補貼10萬元;對全職引進的高校優秀畢業生,3年內每年可給予最高18000元補貼;對來我市創業的全日制高校畢業生,初次創業可給予5000元創業(開業)補貼和最高15萬元資金扶持等等。
搭臺筑巢聚精英
栽好梧桐樹,引得金鳳凰。我市通過不斷強化各類創新平臺建設,著力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鼓勵以產業園區和企業為主體建立院士工作站、工程技術研發中心、技能大師工作室等創新創業平臺,不斷強化產業孵化園、中小企業服務中心、電商孵化園、服裝產業園、農商智慧城、眾創空間等平臺建設,充分發揮各類平臺產業發展“加速器”的作用。
對認定的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研發基地可一次性獎勵10萬元,建站后每引進1名院士、博士后分別給予20萬、10萬元科研經費資助。對建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有博士進站工作的,一次性獎勵50萬元。對認定的國家級、省級、南陽市級、鄧州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并開展研發工作的,一次性分別獎勵50萬元、30萬元、10萬元、10萬元。
目前,全市共建成院士工作站3個,高新技術企業14家,河南省科技廳備案的科技型中小企業12家、科技小巨人(培育)企業3家,省級星創天地3家,建立河南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家,南陽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個,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6個,市級重點實驗室1個,市級科研院所2個。
人才培育激活力
人才是第一資源,是創新發展的第一驅動力。我市定期開展“優秀科技企業家”“優秀青年企業”評選表彰活動。實施“鄧州工匠”“名師、名班主任、名校長”培育工程和衛生人才培養“369人才工程”,城區四小教師張雅成功入選中原名師,大力培育曾紅霞等18名優秀教師申報省級名師、孫曉燕等33名教師申報省級骨干教師。鄭瑞峰、劉萬娟、張佐夫、張杰春等4名同志先后被授予“河南省技術能手”“南陽市技術能手”“南陽市技術標兵”榮譽稱號。
同時,高規格開展“十佳百優”農村實用人才和“回歸創業創新之星”評選表彰工作,鄧州市德同通訊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劉賓柯、河南鄧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志、河南瑞英管業董事長陳遼華、鄧州市鵬宇紡織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索峰先后被南陽市評為“人才回歸創新創業之星”。
優化生態留人才
我市實施人才安居工程,與市委黨校共建專家公寓2棟28套,依托市公租房建設青年人才公寓36套,市中心醫院自建碩博專家公寓樓1棟24套,對優秀人才實行免費入住、無償獲贈、租金“2免1減半”等優惠。
近年來,我市優先推薦13名優秀人才為“兩代表一委員”,同時加大宣傳獎勵力度,利用鄧州人才辦微信公眾號和《今日鄧州》等媒體平臺深入宣傳優秀人才的典型事跡,大力營造重才愛才惜才的良好氛圍。掛牌成立諸葛英才服務中心,實行一站式受理、一站式辦結、一站式答復,不斷提升服務質量,優化發展環境。
“千秋基業,人才為本。當前,我市要開創改革發展新局面,就必須牢固樹立抓人才就是抓發展、抓高質量發展首先要抓高素質人才的發展理念,必須以求賢若渴的姿態、愛惜人才的真誠,廣泛匯聚各方面的人才,為高質量建設丹江口庫區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撐。”靳社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