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鄧州、北京,一個是地處豫鄂陜“三省雄關”的縣級小城,一個是祖國的首都,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區,相隔千里,南北遙望,伴隨著清澈甘甜的丹江水一路浩蕩北上,南水北調這座世紀宏偉工程,架起了京鄧密切交流、緊密協作的橋梁,北京人民與鄧州人民成為相互守望的知心人、彼此牽掛的一家人。
11月9日,由北京市衛計委和河南省衛計委聯合主辦,鄧州市委市政府承辦的南水北調京豫醫療衛生對口協作工作交流會在我市召開,北京市扶貧援合辦、北京及河南兩地衛計委、發改委以及對口協作單位、北京市紅十字基金會等共百余人參加此次活動。雙方就進一步深度合作進行了交流討論,為今后深度開展對口協作奠定基礎。
這是北京市與我市對口協作、精準幫扶的一個縮影。
牽線搭橋 深度對接
2014年11月,京鄧對口協作框架協議簽署落地。我市搶抓機遇,主動作為,開拓創新,與北京親密互動,兩地衛計委等部門正式建立合作機制,北京市西城區與我市建立了“手拉手”對口協作關系。
2017年12月,南陽市委常委、鄧州市委書記吳剛帶領組織、發改、衛生計生等部門赴北京協調京鄧對口協作工作,就開展“百名人才培養計劃”,深化醫療衛生等領域交流合作與北京市西城區進行深度對接洽談,建立起對口幫扶長效機制,拉開了兩地對口協作的大幕,直接促成我市中心醫院、人民醫院、中醫院、婦幼保健院、第三人民醫院5家醫療機構分別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院、北京市肛腸醫院、北京市宣武醫院、北京市婦幼保健院和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護國寺醫院建立“一對一”的協作關系。
通水、通心,北京與鄧州深度交往、緊密相連;引資、引智,優勢互補,密切協作。4年來,京鄧兩地醫療衛生協作碩果累累:北京西城區先后選派4名干部來我市掛職,我市選派100多名黨政干部和管理、醫務人才到北京西城區掛職鍛煉進修。通過定期互派干部雙向掛職交流,雙方架起了一座感情深厚的“連心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雙方取長補短,互相促進,共同發展。
引才引智 筑牢基石
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
京鄧醫療衛生對口協作工作開展4年來,我市借助京豫合作東風,先后派出28名醫生、9名護士、4名公衛人員和9名醫院管理人員赴京進修學習,帶回了“北京理念”。市中心醫院在北京復興醫院技術支持下,宮腹腔鏡影響力日益突顯,已經吸引了豫西南和湖北周邊地區患者就醫;市人民醫院成立了肛腸科,成為我市唯一一家肛腸疾病專業科室;市中醫院成立的中醫康復科,其設備和技術能力位居我市前列;市三院開展的優質護理服務使醫院的服務水平整體提升,患者交口稱贊;同時,引進800萬資金籌建了鄧州市精神病醫院,填補了我市在精神病救治領域的空白。
市衛計委黨組成員馬春嶺于2017年12月前往北京市西城區衛計委掛職,現任西城區衛計委副主任。他說:“作為南水北調京豫對口協作第四批3名赴京掛職干部之一,我充分利用北京市首善之區的優質醫療資源,認真踐行‘紅墻意識’,虛心學習,廣泛聯系,悉心架起京鄧醫療衛生對口協作的橋梁,為鄧州和丹江口庫區人民的身體健康盡一份力!”
市委常委、組織部長靳社強說:“我市在京掛職干部牽線搭橋,邀請北京市衛計委、北京市紅十字會組織醫療衛生專家團隊到鄧州考察交流,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干部人才的交流,必將帶來思想觀念的撞擊和技術的深度合作,必將為我市衛生計生事業發展帶來好經驗和新動力。”
以水為媒 協作意濃
同飲一江水,共筑健康夢。在京鄧兩地的全力推動下,兩地的聯系日趨緊密、合作日趨廣泛。
據了解,在此次南水北調京豫醫療衛生對口協作工作交流會上,北京市與我市6家醫療機構簽署了“一對一”合作協議。北京市衛計委為我市中心醫院、人民醫院、中醫院等6家醫院進行了“南水北調醫療衛生對口協作北京專家工作室”授牌,并組織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等機構46位醫學衛生專家,定期到我市巡診義診傳授技藝。北京市紅十字基金會為此次合作捐贈了第一批價值430萬元的醫療器械,并把北京協和醫院遠程會診免費服務引進我市,助力健康扶貧工作。
今后,北京市西城區將充分發揮醫療、人才、技術等優勢,在學科建設、臨床科研、人才培養等方面給予我市更多幫助和支持,更好地提升我市醫療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
一泓清水永續北送,資金、項目和人才源源南流。如今,全新的京鄧對口醫療衛生協作藍圖已經鋪開,在新的征程中,京鄧牽手,步履鏗鏘,鄧州醫療水平一定會得到全面提升,京鄧衛生協作必將譜寫出更加璀璨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