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來到桑莊鎮孟營村,剛到村口,便聽到了“咿咿呀呀”的練腔聲,循聲望去,紅色大布上書寫的“孟營老越調劇團”映入眼簾,老師孟花葉正帶領著她的學生練習水袖和唱腔。
孟花葉是我市越調傳承人之一,自13歲便開始隨著父親登臺演唱戲曲,從小耳濡目染的她,在不到一年時間,便從跑臺的小兵唱到花旦。“那時候我想,我要在臺上唱一輩子。”孟花葉說。
1999年,隨著電視的興起,舞臺戲曲遭遇“寒冬”。這個時期社會上興起“下海”熱潮,孟花葉迫于生活的壓力,無奈離開唱了十年的舞臺,南下去廣州打工。“外出打工的忙碌,并沒有給我帶來心靈上的慰藉,前幾年,父親去世了,父親的遺愿就是希望越調后繼有人,能傳承下去。”說起父親的臨終遺愿,孟花葉難掩心中的悲傷,“2017年,為慶祝國慶,公司組織文藝演出,我唱了一段《收姜維》,仿佛自己又回到那個曾經的舞臺,那時我才明白,越調始終是我心里那份割舍不下的眷戀,所以我決定回家,繼續將越調傳承下去。”2018年夏,孟花葉告別工作生活20多年的廣州,回到鄧州開始了她的戲曲傳承路。
近年來,戲曲氛圍越來越濃厚,但戲曲傳承面臨的困境也隨之凸顯,戲曲人才待遇普遍偏低,無法吸引年輕人,導致許多經過長期科班學習的年輕人在畢業后選擇改行,這無論是對院團還是對戲曲的傳承發展都是一個很大的損失。
“路要一步一步走,我從‘零’開始。”孟花葉的越調傳承路,是從置辦場地開始的。在維修房子的過程中,因為想節省一點人工費,她親力親為,不小心被鋼筋壓斷了腿,為了趕工期,她拒絕了醫生住院的要求,打著石膏吊著點滴依然在修戲箱、買戲服。
“師姐,你既然回來了就成立劇團賺錢,教小孩子是費力不討好的事情。”“現在大家都跟有劇團了,賺錢要緊,誰有那閑工夫來干這事兒呀,別到最后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孟花葉的同行老友紛紛勸她放棄教孩子們唱戲這件事,可孟花葉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當我看著有些唱戲技巧被人遺忘在角落里,我感到很心痛,我只想盡自己的一份力量來彌補這些遺憾。”孟花葉說。
置辦完基礎設備,開始招收學員。“招收學員不能將就,想培養出優秀的傳承人,不僅需要我的努力,更需要孩子們的配合和家長的支持,為了建立好這個信任紐帶,從一開始我就免費招生,盡最大努力給學生們最好的教育。”孟花葉說。
短短幾天時間,報名學戲人數就達到了30余人,年齡跨度從9歲至30歲不等。“我非常喜歡戲曲,從小跟著爺爺聽戲,可是教唱戲的地方太少了,聽說孟老師在招收學生,我就趕緊過來報了名。”小楊營鎮學員鄭羽希說。
戲曲是一門集“唱念做打”為一體的高度綜合性藝術,學生們的學習道路是漫長的。孟花葉每天早上六點準時帶著學員們去河邊練腔、喊嗓子,日常訓練時孟花葉對每一個細節嚴格要求,學生們常常練功練到腰酸腿疼,汗流浹背。有時練得太苦,學生們問:“老師,咱們什么時候結束?有點累了。”孟花葉不斷鼓勵大家:“再堅持一下。”學生們又乖乖地歸隊,拿起道具,繼續練下去。
持之以恒的訓練,使戲曲零基礎的孩子們一個個開始變得有模有樣起來,有了身形,有了神韻。孟花葉開始給孩子排練他們的第一場戲曲——《下花園》,匯報演出的時候,家長們驚呆了。
“看他們第一次演出的時候,激動得我都哭了,在家調皮搗蛋的小孩兒,竟然在臺上唱得像模像樣,謝謝孟老師,她付出太多了。”學生孟亞晴的父母在觀看演出后說。
為了給孩子們提供更多的鍛煉機會,孟花葉讓學生們參加各種活動,戲曲進校園、文化下鄉等各種活動都出現了他們的身影,孩子們在舞臺上越來越成熟的表演,使孟花葉感到欣慰。“在這里跟著孟老師學到很多戲曲知識,課余時間孟老師還幫我們補習功課,去年期末考試我的成績也提高了,我喜歡這里,更喜歡孟老師。”13歲的田楊萍說起自己的戲曲之路開心之情溢于言表。
“戲曲不僅是戲劇家表達思想感情的手段,更凝聚著社會普遍認同的倫理道德和價值觀念。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包含了戲曲保護與傳承、完善戲曲人才培養和保障機制等方面的實施辦法,我相信以后的戲曲之路會越來越廣闊。”說起今后發展,孟花葉信心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