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大廳,天花板上掛滿了姹紫嫣紅的鮮花,會場坐滿了衣著時尚的年輕人,主席臺上掛著鮮紅的團徽和“活力青年高峰論壇暨新興領域青年學黨史強信念跟黨走培訓班”的會標,這是濟南共青團舉行新興領域青年黨史學習教育培訓的一幕。
這期培訓班由團濟南市委指導,濟南市團校、濟南市百家青年社會組織青工委承辦,參加學習的有網紅、獨立音樂人、街舞青年、網絡作家及青年社會組織負責人等新興領域青年代表。
這群青年在聆聽濟南市團校教師帶來的關于濟南早期黨團組織建設的課程時,聽得認真、記得仔細。培訓結束后,濟南街舞聯盟負責人高鑫和小伙伴們交流時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沒想到咱們濟南的革命歷史也這樣悠久,貢獻這么巨大,杠賽來(濟南方言,意為“很好”——記者注)!”
這次培訓是濟南共青團服務引領青年社會組織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濟南共青團始終牢牢把握共青團政治定位,不斷加強對青年社會組織的聯系服務。成立濟南市百家青年社會組織青工委,優化社會動員方式,打通產業鏈條,構建抱團發展模式,實現了“1+1>2”的聚變效應。
在工作中,團濟南市委發現,隨著青年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影響力的日益增大,僅僅對他們開展培育孵化等服務項目已遠遠不夠,更應在思想引領等教育培訓方面發力,實現他們的價值重塑和自我造血功能。為此,在團濟南市委的支持下,濟南市團校主動作為,啟動開展了針對青年社會組織思想引領的探索與實踐。
工作之初,由于多方面原因,濟南市團校對這部分群體根本不了解,他們想什么?他們喜歡什么?他們在干什么?
帶著這些疑惑,濟南市團校通過線上問卷、線下座談等方式,圍繞共青團引領青年社會組織的現狀進行了調查研究。通過問卷,掌握了大量信息數據;通過座談,了解了青年社會組織在教育培訓方面的需求和建議。
研究發現,一方面,青年社會組織中黨團組織建設、教育引領等情況不容樂觀;另一方面,青年社會組織樂于參加團組織開展的黨政政策、志愿服務等方面的教育培訓,希望得到共青團組織的支持。
可是,如何面向這群思維活躍、求新求變的青年社會組織開展培訓,成了擺在團校面前的又一道難題。
為解決這一難題,濟南市團校多次集體討論,認為應改變以往傳統培訓內容和培訓模式,根據青年特點,科學設置培訓內容,采取靈活多樣的培訓形式,實現青年“愿意來、坐得住、聽得進”的效果。
在培訓內容方面,以政治引領為基礎,政策解讀為重點,專業發展為補充,特別是以建黨百年為契機,發揮資源優勢,組建課程研發小組,研發紅色經典賞析、紅色家書分享、團歌帶動唱等特色課程近10節,為開展青年社會組織教育培訓提供了有力支撐。
與此同時,培訓模式也一改過去“老師在講臺上講、學員在下面聽”的模式,采取高峰論壇、線上微課堂等形式,有效提高了青年參與積極性。
截至目前,濟南市團校已培訓新興領域青年近1000人次,受到各青年社會組織和廣大青年的歡迎,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服務青年社會組織的成長和發展是共青團的重要職責,作為黨在青年工作領域特色鮮明的政治學校,下一步,濟南市團校將圍繞青年社會組織思想引領,進一步加強調查研究,深化課程研發,加大培訓力度,真正發揮濟南市團校平臺高、聯絡廣、師資優、培訓強的優勢,為我市青年社會組織的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濟南市團校校長宋洪慶說。(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邢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