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做好黨史學習教育宣傳工作,黨史學習教育官網、官微面向全國各地各部門開展公開征集,重點征集內容包括各地有力推進黨史學習教育的落實舉措、扎實開展學習教育的經驗方法、各地各部門為民辦實事的成效舉措和涌現出來的感人故事,以及黨員干部的學習感悟等。黨史學習教育官網、官微每日將擇優推薦發布。期待各地區各部門、各媒體推薦好做法、好報道。
來稿郵箱:dangshi@people.cn
“295支實踐團隊、6800多名高校師生通過“線上+線下”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推動黨史學習教育深入鄉村、社區、企業、海島,踐行‘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青春誓言。”7月-8月,嶺南師范學院利用暑期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平臺,以線上為主、線下結合的方式扎實推進黨史學習教育深入群眾、深入基層、深入人心。
傳承紅色基因 賡續青年紅色血脈
學校通過實施“千百十一”計劃、大學生培根宣講團宣講黨史、組織紅色實踐課堂等,打通黨史學習教育入腦入心的“最后一公里”,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
將紅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脈。學校實施“千百十一”計劃,至少千名志愿者參與“青年云支教”,開展至少百場線上線下黨史宣講,挖掘培育至少十個優秀案例,形成一系列成效。如線下支教積極推進“黨史學習教育進百校”活動,引導孩子們在紅色實踐課堂中堅定理想信念,讓紅色基因滲入血脈、融入靈魂;又如線上教學向幫扶孩子推薦紅色書籍、教唱紅色歌曲、共繪紅色畫作,賡續紅色血脈,讓紅色薪火代代相傳。
讓紅色資源不斷鮮活起來。學校大學生培根宣講團成員主動加入社會實踐隊伍宣講黨史,發揮朋輩教育功能和榜樣示范作用,把黨史學習作為各實踐隊每天的必修課,把“每天學、隨時記、有感悟”作為學習標準,立足當地紅色資源,通過重溫革命歷史、參觀紅色遺跡、開展主題宣講、舉辦專題活動等方式,讓紅色基因滲入血脈、融入靈魂,讓鄉村中小學課堂“紅”起來。
用紅色“火種”點亮鄉村海島。商學院“瞭望”社會實踐隊設計“五個一”教學環節,開展每日一習語、每日一紅歌、每日一電影、每日一故事、每日一分享;數學與統計學院“曦望”社會實踐隊結合專業特色,帶領孩子們用數字100拼貼“黨”字、折100艘紅船制成國旗,用幾何線條建構模型重現戰斗場景;來自美術與設計學院的12名“益夏”社會實踐隊隊員,則把祖國大陸最南端的徐聞角尾村里的“土墻”繪成百米黨史學習的“紅墻”。各實踐隊伍用鄉村孩子喜聞樂見的形式,打通了黨史學習教育入腦入心的“最后一公里”。
“三助力”輻射鄉村大地 推動鄉村振興戰略
學校通過社會調研、科技支持、志愿服務等形式引導師生把高校的智力、技術和項目資源輻射到廣袤的鄉村大地,在實踐活動中感悟初心使命,助力鄉村振興。
社會調研助力解決農村發展困境。學校組建了40支“鄉村振興”實踐隊伍,奔赴粵東西北相對困難地區,針對基層黨建、鄉村治理、基礎設施、農村養老、留守兒童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調研。文學與傳媒學院“驚鴻”社會實踐隊從湛江經濟技術開區硇洲島的特色水果——紅色火龍果入手,深挖紅色火龍果背后的紅色基因和紅色歷史優勢,為“紅色引領”助推鄉村振興提出新方案;數學與統計學院“紅土情緣”社會實踐隊則針對農村基層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以及紅色基因傳承情況開展調研。
科技支持助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地理科學學院教師帶領學生科研團隊走進田間地頭為農業和海洋生產把脈問診,“護蕉聯盟”實踐隊針對香蕉枯萎病的發生規律進行治理;“晴農”實踐隊針對有機農藥污染規律為防治工作提供依據和支持;“藍碳衛士”實踐隊聚力沿海鄉村漁村發展與紅樹林保護微塑料治理;商學院師生調研菠蘿、荔枝、龍眼、番薯等農作物產銷與電商應用的結合情況,拓寬農作物的銷售渠道,助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志愿服務助力改善農民生活質量。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實踐隊員將國家政策用打竹板、情景劇等“接地氣”方式傳播給廣大村民,讓黨和國家理論政策“飛入尋常百姓家”;法政院實踐隊“零距離”送法下鄉,并配合當地公安部門和村委會,用漫畫、微電影等互動式、服務式、場景式普法形式,引導群眾從“感動”到“行動”,有效提升普法力度;體育科學學院實踐隊將太極扇、八段錦等養生項目傳授給村民,助力鄉村群眾體質健康發展。
聚焦突出核心問題 解決鄉村“急難愁盼”
通過參與疫情防控、創建社會實踐基地、打造人才培養基地等方式,著力聚焦突出核心問題,解決鄉村“急難愁盼”。
筑起青春防“疫”墻。以專業技能為依托,參與低風險地區的社區防控排查、疫后心理疏導、疫苗接種知識宣講等便民利民的實踐服務活動,協助檢測點和接種點進行測溫、信息登記、維持秩序、現場指引等工作,以熱心、耐心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為戰勝疫情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作貢獻。
建好人才培養“第二課堂”。4支實踐隊主動響應國家號召開展“推普助力鄉村振興”活動,數學與統計學院“嶺南學子推普惠小海”實踐隊獲得全國重點團隊稱號;另外通過服務社會、服務西部、服務鄉村,在鄉村、社區、企業成立社會實踐基地,建立人才培養聯合機制,引導大學生將學業規劃和生涯規劃與國家發展相結合、從黨的精神譜系中建立自己的職業價值觀、在國家對人才的要求中建立自己的職業能力。
打造學術科技人才培養陣地。學校組建了85支課題調研專項實踐隊伍,主要圍繞“鄉村振興”“以黨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學習與傳播”“粵西基礎教育現狀分析與研究”和“嶺南文化的特色與重塑”四大課題進行專題調研,評選出20個立項資助項目,將項目培育與“挑戰杯” 競賽選題有效達到“學術實踐化、實踐學術化”。
(供稿:嶺南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