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連日的秋雨收住,蘭考焦裕祿干部學院大門前的那棵焦桐枝葉清新、綠意潤眼,在陽光里越發顯得挺拔。
一棵樹,一個學院,無不因一個人的精神而立,從全國各地會聚于此的學員們無不為他的精神而來。數字最能說明焦裕祿精神的巨大引力:今年上半年,焦裕祿干部學院承接包括中央辦公廳、國務院國資委在內的培訓班次272個,參加學員17029人。
中原大地,從來都是一片英雄的土地,在這片熱土上誕生的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大別山精神、愚公移山精神交相輝映,激勵著一代代華夏兒女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原紅色精神譜系映照出最清晰最鮮明的理念——為了人民。
一則寓言,一種精神,傳承千年,歷久彌新。作為愚公移山精神發源地,濟源人民將其融入了發展之魂。
人口少、地域小、資源少的濟源,為了甩掉難挨的日子,硬是憑著愚公移山精神苦干實干,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連年位居全省第一方陣。今年一季度,濟源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9.5%,增速居全省第一位。
濟源人常說:“智叟不智站著看,愚公不愚埋頭干。”由縣到市,再到全國首個在全域建設的國家產城融合示范區,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愚公移山精神極大地激發了濟源發展的“智”和“志”。
入了秋,新縣田鋪大塆反而更熱鬧,游客、村民的笑聲回響在青山綠水間。去年,這里入選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名單,全年旅游綜合收入達2000多萬元。
大別山,一座革命的山、紅色的山、英雄的山,這里“山山埋忠骨,嶺嶺皆豐碑”。在長達28年的革命斗爭中,大別山軍民浴血奮戰,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誕生建立了偉大功勛,做出了巨大犧牲,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光輝燦爛的大別山精神。
如今,傳承大別山精神,這里的人民依托紅色文化和綠水青山兩大資源發展起了鄉村旅游,搞活了農村經濟。
在巍巍太行山東麓,有一條盤旋山腰的流動“天河”,那就是被稱為“世界奇跡”的紅旗渠。
為結束十年九旱的歷史,十萬林縣兒女在壁立萬仞、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建成了1500公里長的紅旗渠,鑄就了偉大的紅旗渠精神,這精神鐫刻在每一塊太行山石上,融入每一滴紅旗渠水中。
林州人民有志氣,從此“治山山變樣、治水水長流、治窮窮變富”,一口氣譜寫出“戰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四部壯麗篇章,沖進了全國縣域經濟競爭力百強縣(市)的行列。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同困難作斗爭,是物質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對壘。
“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50多年過去,焦裕祿奮斗過的“此水此山此地”,已是日月換新天:2017年3月,蘭考在全國首批、全省首個脫貧摘帽;今日的蘭考,正奔走在鄉村振興的大道上,干在實處,走在前列。
2009年以來,習近平同志先后5次到河南考察調研,他登高望遠,擘畫全局,念茲在茲,期許殷殷。河南人民牢記囑托,傳承光輝燦爛的紅色精神,描繪更加出彩的中原高質量發展新畫卷。
紅色精神,滋養中原。對河南來說,這樣的精神無論時代發展到哪一步都不會過時。
9月4日晚,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開封籍畫家楊志峰通過微信傳來了他正在創作開封段黃河畫作的場景。這位無償捐贈120幅國畫精品,籌資1200余萬元用于河南扶貧事業的年輕人,又說出了一個新目標:融紅色精神于手中的畫筆,畫滔滔黃河奔騰不息,畫鄉村振興奮斗不止,今年年底時到焦裕祿干部學院舉辦一場畫展,展示高質量發展的新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