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新密市城關鎮高溝村,“會說話”的文化墻傳遞著新風尚,扮靚了鄉村;一個個整潔干凈的庭院,花團錦簇;進村到戶的水泥路四通八達,構成交錯縱橫的鄉間綠道,一幅生機盎然的畫卷徐徐展開。
“我們村是一個處處透著鄉風文明的村子,這些年,干部積極讀書學習的多了,群眾強體健身的多了,無所事事的少了。”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高中山說。這個昔日普通的村子,如今已華麗變身為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村、河南省人居環境示范村。
變化從充分發揮村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開始。高中山擔任“領頭雁”后,第一件事就是強化村黨組織建設,嚴格執行“三會一課”制度,在每個村民組建立黨小組,配備了18個黨員活動室,每月開展主題黨日活動,同時凝聚村“兩委”班子,激發大家的干勁。村“兩委”班子強了,就有了號召力,要啃的第一個硬骨頭是發展產業。
長期以來,高溝村發展布局不合理、生態環境受污染,一個個小散亂作坊式企業遍布全村。高中山痛定思痛,決定以打造“耐火材料專業村”為目標,對全村20多家耐材企業進行技術升級綠色改造。目前,全村共有各類企業32家,年產值超過12億元,形成了以耐材、建材、食品加工為主的產業體系,經濟實力再上臺階。
“自己富不算富,群眾富才算富。”這是高中山的口頭禪。對全村土地進行流轉,建成150畝林果基地和200畝蔬菜園區,周邊群眾實現就近就業,獲得雙重收益;注重本土人才教育培訓,先后培養180多名新型農民,支持創辦農業創業園,發展特色旅游業……一個個項目引進,一件件工作落實,譜寫出一曲“村風和諧、民風淳樸、產業興旺、村民富裕”的振興之歌。
如何將家園建設得更美,讓群眾生活得更幸福?第一步是打造宜居環境。該村先后投資2600多萬元完成香山德居一期安置房建設,現已入住120戶;投入2100多萬元改善人居環境,建成8個小型污水處理廠。項目資金有困難,高中山想盡辦法多方籌資,甚至自掏腰包墊付工程款。
第二步是發展特色文化,打響“中原戲曲第一村”品牌。為讓群眾有文化活動場所,該村建成高規格的民俗陳列館和文化大院;培養文化帶頭人56人,成立18支文體宣傳隊伍,定期開展文藝匯演活動;邀請知名豫劇團前來演出,思想引領、重文重教。
堅持夜間值班,嚴查進出人員,捐獻防疫物資……眼下,高中山正與村黨員干部們一起奮戰在疫情防控第一線,任何時候都不忘自己肩上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