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華山腳下,鐵甲轟鳴。指揮員一聲令下,官兵沖下戰車,躍進、迂回、臥倒、射擊……一番激戰后順利占領高地。這是從中原移防關中的陸軍第83集團軍某旅“紅一連”山地進攻戰斗實彈戰術演練現場。
“紅一連”——一支誕生在秋收起義中的連隊,“支部建在連上”發源的地方。進入新時代,連隊賡續“軍魂發源地”血脈,圓滿完成國際維和、搶險救災、沙場閱兵等重大任務,成為強軍興軍征程上的時代標桿。
一個堡壘筑牢忠誠信仰
1927年10月,葉家祠的小小閣樓上,毛澤東同志在“紅一連”親自發展了6名新黨員,建立了人民軍隊第一個連隊黨支部。
作為開“支部建在連上”先河的光榮連隊,“紅一連”對支委有著極嚴格的要求。“要來‘紅一連’,必須過傳統關、理論關、軍事關,闖不過‘三關’,就沒資格當支委。”7月18日,“紅一連”黨支部副書記、連長胡貫蕾說,不光是支委難當,這里僅有35%的黨員是寫了入黨申請書后一次性“通關”的。依照傳統,連隊每月評選6名優秀黨員,佩戴大紅花,接受嘉獎。
“紅一連”有“三敢”的傳統,黨員問題群眾敢講、支委問題黨員敢點、書記問題支委敢批;“紅一連”學習氣氛濃郁,電子板報推送著習主席最新講話精神,書架上,書被翻閱得邊都卷了起來……正是在不斷地批評、學習中,廣大官兵反思、成長,始終保持先進。
“素質不過硬,愧做黨的人!”在“紅一連”,黨支部是堡壘,黨員是模范,現在34名黨員中,有12人立過功,有31人獲團以上表彰;黨支部先后8次被表彰為全國全軍“先進基層黨組織”,被中央軍委授予“黨支部建設模范連”榮譽稱號。
一部連史凝聚奮斗初心
“紅一連”營房一樓是連史館——官兵心里最神圣的地方。
在這里,毛主席用過的紅菜盤詮釋著連隊堅定跟黨走的信仰;“百戰百勝”和“英勇連”戰旗記載著烽火中的榮光;21名連隊英模和典型畫像,講述著永爭第一、勇于奉獻的價值追求……
上等兵李賽賽,河南周口人,是“紅一連”司號員。在去年參加集訓之初,體形瘦弱、肺活量低的他并不被看好。“是連史館里英雄司號員李云桃用過的軍號讓我堅持下來了。他在犧牲前用盡力氣吹響沖鋒號,我怎么能放棄?!”10公里耐力跑、加時加量憋氣訓……他最終在考核中一舉奪魁。
在“紅一連”,有個不成文的規定,進入連史館必須軍容嚴整;擦拭紅菜盤、《戰地日記》等文物要戴白手套,輕拿輕放;不能在連史館接私人電話、視頻聊天;離開連史館,要打掃得一塵不染。
這兩年,連史館里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年輕”藏品:2015年,官兵請求參加我國首批赴南蘇丹維和步兵營時寫下的血書;比武中,戰士崔文科駕駛步戰車時被撞裂肋骨卻忍痛完成項目后拍下的X光片……
“對黨史軍史要永懷敬畏之心。只有敬畏歷史,才能更好地學習歷史、傳承歷史、創造歷史。”“紅一連”指導員鄭紀文說。
一種追求淬煉刀尖鐵拳
革命戰爭年代屢屢進攻當主力的“紅一連”,在新時代勇站排頭,保持著“見紅旗就扛、見第一就爭”的追求。
胡長春,河南蘭考人,2019年,他被選拔代表“紅一連”參加國慶70周年閱兵戰旗方隊集訓。超長時間的站立,他的腳腫了,作戰靴從最初的41碼換成了44碼。“寧可踢斷腿,不能拖后腿。我們是‘紅一連’,就得爭第一。”他忍著疼痛高質量完成集訓,手擎“百戰百勝”戰旗筆直地站在戰車上,光榮地接受黨和人民的檢閱。
刀鋒永不卷刃,出鞘勢如鈞雷。和平年代,“紅一連”憂患意識始終不減、備戰思想從不懈怠、練兵行動永不停歇。
“‘支部建在連上’的偉大創舉,是建設新型人民軍隊的成功探索和實踐,也為‘紅一連’烙上了鐵心向黨的忠誠底色。”“紅一連”所在旅政治工作部主任張滋堃說,連隊將繼續弘揚“支部建在連上”光榮傳統,將偉大建黨精神發揚光大,賡續紅色基因,堅決聽黨指揮,勇當強軍先鋒,努力鍛造讓黨和人民放心的刀尖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