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家住江津區圣泉街道滸溪苑小區13棟的百歲老人邱昌榮照例拄著拐杖來到樓棟入戶大廳,愜意地坐在沙發上與鄰居拉家常。大廳空間不大,但收拾得干干凈凈,墻上還貼著暖心標語和這棟樓的文明家庭照片,十分溫馨。
“原來這里臟得很,哪怕夏天出大太陽,我們都寧可在外面坐?,F在坐在里面擺龍門陣,安逸得很!”邱昌榮身體硬朗、頭腦利索,說起入戶大廳的變化,不時豎起大拇指。居民們說,入戶大廳“華麗變身”的背后,離不開著社區“五員共治”的功勞。
30個入戶大廳“華麗變身”
滸溪苑小區是江津區最大的農轉非安置房小區,常住居民有1.5萬人。為加強基層治理,圣泉街道將“五員”(即黨小組長、居民小組長、網格員、業委會成員、樓棟物管員)動員起來,整合多方力量自治。
1.5萬人從“村民”變“居民”,過去的生活習慣一時難以改變。4棟居民小組長黎文勝告訴記者,入住幾年后,入戶大廳的幾面墻上都是腳印、球印、小廣告,不僅斑駁不堪,居民還愛在大廳亂堆亂放農具、建筑垃圾。長期下來,雖然小區有人定期做保潔,但是始終存在臟亂差的狀況。
“五員”收集到群眾意見后,將這一普遍問題反映到社區、街道。圣泉街道決定對30棟樓的入戶大廳進行統一打造。
10棟黨小組長曾慶福對參與入戶大廳改造的經歷十分難忘:“這次改造是由街道出資,但有些老年居民以為會動他們的大修基金,一開始不支持。”
今年3月,社區就入戶大廳改造召開院壩會,征求廣大居民意見,敲定改造方案,隨后陸續進場施工。幾個月下來,圣泉街道出資100多萬元改造的30個入戶大廳陸續亮相,從整體外觀到文化氛圍,從“紅色驛站”到帶軟墊的座椅……過去居民們避之不及的“臟亂差”成了大家都愛的“會客廳”。
廢棄工地變小區足球場
前不久,滸溪苑小區的五人制足球場改造通過驗收,居民眼前一亮:地面鋪上了花崗巖,綠地植被取代了爛泥坑,足球場傳來了歡笑聲。“以前這里是個廢棄工地,環境臟、蚊蟲多,大家都繞著走。是我向‘五員’提出的建議,希望多些運動空間。”居民周應會說。
五人制足球場改造涉及方方面面,“五員”將此事納入C級事項,報到社會治理綜合信息平臺。平臺精準派單到街道業務部門,“五員”組織部門、社區、物業、業委會、群眾代表協商達成一致意見,跑腿、協調、幫忙,3個工作日就辦妥了改造手續。
“五員共治”解決基層治理“空心化”
圣泉街道是江津最“年輕”的街道。“圣泉轄區城市與農村交織、新城與老街并存,成立之初,征地拆遷、城市管理、社會治安等矛盾突出,群眾訴求復雜多樣,每天回應群眾近20起,街道、村社干部忙得腳不沾地,群眾卻不滿意。”圣泉街道黨工委書記王貞模介紹,為解決基層治理“空心化”問題,2019年起,街道以黨建為引領,整合資源探索“五員共治”基層治理新路,回答“誰來干、干什么、怎么干”等基層治理難題。
“五員”整合了黨小組、居民小組、社區網格、業主委員會、物業企業等多方力量,履行基層治理、綜合服務、矛盾化解、排憂解難、監測預警等職能職責。300多位“五員”上任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深入小區樓棟、田間地頭開院壩會,了解群眾“急難愁盼”,并對群眾反映的問題實施分級辦理,根據事項難易程度,劃分為ABCD4個等級:日常問題即時辦,復雜問題限時辦,疑難問題集中辦,重大問題協商辦。
“五員共治”以來,已牽頭解決群眾反映問題400余個,消除安全隱患160余個,化解矛盾糾紛180余起,幫助社區3000多人實現再就業、20余人再創業,問題辦結率100%、群眾滿意率98%。
(本報記者 張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