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物說話、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 ——習近平情系歷史文化遺產的故事

2021-11-18 16:49:41 作者: 來源:
分享到:

新華社記者施雨岑馮源蔣芳張玉潔

“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

從良渚古城遺址申遺到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從敦煌研究院座談到云岡石窟考察,從指出“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一張金名片”到強調“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守住民族之魂的戰略高度,習近平總書記關心和推動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工作,留下了一段段動人故事。

尋根:“不斷加深對中華文明悠久歷史和寶貴價值的認識”

“我們是誰,我們從哪里來,我們走過怎樣的路?”

漫步于杭州良渚古城遺址公園,5000多年前先人創造的“神之王國”,其文明的燦爛令觀眾們發出情不自禁的追問。

“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2003年7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赴良渚調研,對遺址的歷史地位作出闡述。

2009年至2015年,由11條水壩組成、控制范圍100平方千米的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顯露真容……

2016年,著名考古學家宿白、謝辰生、黃景略、張忠培致信習近平總書記,希望促成良渚遺址早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習近平總書記對此作出重要指示:“要加強古代遺址的有效保護,有重點地進行系統考古發掘,不斷加深對中華文明悠久歷史和寶貴價值的認識。”

2019年7月,在阿塞拜疆舉行的第43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傳來喜訊——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5000多項考古發掘項目有序開展,中國境內人類起源、文明起源、中華文明形成發展等關鍵領域考古項目重點實施……“十三五”期間,中國考古重大成果豐碩。

保護:“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

2020年11月,江蘇揚州。運河兩岸,綠意盎然。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于揚州城南的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沿著親水步道一路察看。

“千百年來,運河滋養兩岸城市和人民,是運河兩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護好大運河,使運河永遠造福人民。”在碼頭,習近平總書記同市民群眾親切交流,對大運河的保護念茲在茲。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

揚州,為了大運河生態而關停“每年能夠交稅2個多億”的化工廠;河南,建立遺產檔案和監測系統,及時掌握大運河水質、水量、環境等情況……

2019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掀開了大運河歷史的嶄新篇章。

第4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世界遺產委員會對我國大運河保護管理工作高度贊賞。

“十三五”期間,我國文物保護力度持續加大,2000多項重點文物保護工程有效實施;完成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登記,國有可移動文物豐厚“家底”得以摸清;建立文物違法案件督察約談機制,開展衛星遙感監測,完善違法舉報受理機制……

傳承:“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精神支撐”

“把莫高窟保護好,把敦煌文化傳承好”——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時時回響在敦煌人耳畔。

2019年初秋,河西走廊金風送爽。習近平總書記即前往莫高窟,考察了解莫高窟歷史沿革和文物保護研究情況。

在敦煌研究院同有關專家、學者和文化單位代表座談時,他對“研究和弘揚敦煌文化”提出具體要求:“要揭示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和文化自信,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精神支撐。”

“十三五”期間,全國博物館每年舉辦展覽2萬多個;《如果國寶會說話》等文博類電視節目廣受好評,《全景故宮》《全景兵馬俑》等一批數字全景展廳項目讓觀眾在家中“漫游”文化遺產地;346萬件可移動文物數據信息向社會開放,文創產品引領“國潮”消費新時尚……

76.7萬處不可移動文物、1.08億件/套國有可移動文物,星散在廣闊中華大地上、綿延于歲月長河中。這些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正為億萬中華兒女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

(據新華社北京7月7日電)

分享到:
亚洲精品一线在线观看|久久国产亚洲精品超碰热风|亚洲女同一区二区|推油少妇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看片LUTUBE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