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歲的劉霖霖,在106歲的蘭考火車站工作了9年。用她自己的話說,還是個“小年輕”。
7月1日上午,觀看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后,劉霖霖隨著45名黨員走進蘭考火車站站史館,重溫入黨誓詞。黨齡8年的她,站在隊伍最后面,聲音卻最洪亮。
“走進站史館,我底氣就足。”劉霖霖說。
底氣足是因為這里藏著她一家四代人的“排面”,“這是俺太爺爺的工作證!還有這個,是俺爸以前戴過的袖章。”手指頭戳在玻璃展柜上,她滿是驕傲。
劉霖霖的太爺爺是第一代產業工人,參加工作那會兒,二七大罷工剛過去4年;爺爺年輕時在車站的泡桐樹下,見過前來考察的焦裕祿書記;父親工作的34年里,目睹了一批又一批坐著火車來學習焦裕祿精神的人,作為站里目前黨齡最長的黨員,他曾當過30個職工的入黨介紹人。
父親總教導她:“越是困難的時候,黨員越要帶頭沖。”
父親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小時候最怕下雪天,只要天上有一片雪花飄下來,哪怕他剛下班,也會扭臉回站里去。”在劉霖霖的記憶里,對于鐵路職工來說,雪花就是命令。
作為蘭考站的助理值班員,每當列車進站,劉霖霖的父親都會立馬起身,大步走出值班室。按鈴、立定、發指令、揮旗,干凈利索、有條不紊。
左手紅色信號旗,右手綠色信號旗,一揚一落,代表“停車”和“出發”——就這樣一個簡單的“旗語”,父親重復了一年又一年。
父輩們的堅守與擔當也影響著劉霖霖。作為貨運制票員,負責制作貨物“身份證”,每一條信息都需要逐字輸入、反復核對。“上班以來,經我手的貨票有4萬多張了,零差錯!”劉霖霖語氣中透出自豪。
除了這個“鐵路之家”,老家蘭考的發展足跡也一直有鐵路相伴。2016年,鄭徐高鐵開通,蘭考南站投入使用,蘭考步入“一城雙站”時代;2017年,蘭考正式脫貧摘帽,“務工專列”也隨著家門口就業的人逐年增多而駛入歷史深處,一去不返。
“你還這么年輕,就不想到外面的世界看看?”記者問她。“想啊!”劉霖霖爽朗地笑著,語氣卻分外認真,“外面的世界那么大,但總得有人守好家。”
更何況,如今的蘭考變化那么大,上市公司來了,產業園建成了……便利的交通帶來諸多發展新機遇。“過去大家都不愿讓孩子留在這里,現在我很多同學和朋友都從外面回家來創業、定居了!”劉霖霖說。
車站是遠方的起點,也是故鄉的盡頭。劉霖霖家一代接著一代,在這座百年老站上,見證著隴海鐵路線上的變遷。而像劉霖霖這樣的年輕共產黨員如同鋼軌上的螺絲釘,何嘗不是在新時代用平凡的奮斗書寫新的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