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始終不渝地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正確方向,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進行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中國共產黨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將群眾路線作為“黨的根本的政治路線和根本的組織路線”;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要求“必須不斷地發揚黨的群眾工作中的群眾路線”;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把“我們做事情,要看群眾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擁護不擁護”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進入21世紀,中國共產黨堅定不移地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為本、實現科學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確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至上”,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百年歷程中,始終不渝地推進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貫穿百年大黨的奮斗歷程。
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
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馬克思主義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考察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進程,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而勞動者是生產力諸要素中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從而科學揭示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主體力量,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無產階級革命政黨必須和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系的重要論述,構成馬克思主義群眾觀。中國共產黨根據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按照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通過對實踐經驗和歷史發展規律的深刻總結與理論升華,形成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密切聯系群眾的群眾路線。這是中國共產黨戰勝強大敵人的經驗總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理論成果,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造性豐富和發展。
黨的一切運動都必須深入到廣大的群眾里面去
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就指出,要使“黨的一切運動都必須深入到廣大的群眾里面去”。在開創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中國革命新道路的進程中,中共六大提出“黨的總路線是爭取群眾”。1929年中共中央給紅四軍的“九月來信”指出,籌款工作要“經過群眾路線”,沒收地主豪紳財產要“經過群眾路線”,紅軍給養及需用品要“漸次做到由群眾路線去找出路”?!豆盘飼h決議》強調,紅軍是一個執行革命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不僅要打仗,還要宣傳群眾、組織群眾、發動群眾、武裝群眾,幫助地方建立革命政權和共產黨的組織。黨的工作要“在黨的討論和決議之后,再經過群眾路線去執行”。從此,群眾路線深入人心,中國革命展現新的局面。1943年6月毛澤東指出:“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做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一次比一次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中國共產黨提出、堅持和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凝聚了中華民族全民族的力量,贏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徹底勝利。
“黨的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的政治路線,也是我們黨的根本的組織路線。”中國共產黨堅持群眾路線,善于傾聽群眾意見,許多重大舉措來自群眾??箲饡r期,陜甘寧邊區延川縣代理縣長遭到雷擊致死。個別群眾借機發牢騷:“天上打雷怎么把縣長給劈死了,為啥沒把毛主席劈死?”陜甘寧邊區保安處要抓人。毛澤東說,不要抓人,把情況弄清再說。經了解,當年征收公糧較多群眾有意見。為此,中央決定減少征收公糧,開展大生產運動,“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毛澤東在中共七大闡述群眾路線:“我們共產黨人區別于其他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志,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系。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中共七大黨章明確規定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和基本要求。中國共產黨堅持和發展群眾路線,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時期建立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團結中華民族各個階層,最終贏得中國革命偉大勝利。
新中國最早頒布的法律代表群眾根本利益
新中國成立后,土地改革、抗美援朝、恢復國民經濟、開展大規模經濟建設等,任何工作都離不開群眾路線。新中國最早的法律是1950年5月1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它明確規定:“廢除包辦強迫、男尊女卑、漠視子女利益的封建主義婚姻制度。實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權利平等、保護婦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義婚姻制度。”頒布《婚姻法》就是群眾路線的產物——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時期,中共中央婦女運動委員會(中央婦委)各級干部到華北農村參加土地改革,深入基層,深入農村,深入群眾,了解到婦女被壓迫的實際狀況,向毛澤東、劉少奇等作了匯報,中央授權婦委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研究起草實現婦女徹底解放的法規。1950年6月30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也是如此。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從頒布井岡山土地法、興國土地法、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土地法、中國土地法大綱到中華人民共和國頒布《土地改革法》,貫穿著一條主線——廢除封建剝削、為人民謀利益。頒布和實施《土地改革法》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為發展農業生產、實現中國工業化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必須不斷發揚群眾路線
鄧小平在中共八大指出:“黨章草案的總綱,著重地指出了黨必須不斷地發揚黨的工作中的群眾路線的傳統,并且指出了這個任務由于黨成了執政的黨而有更加重大的意義。”中共八大黨章首次寫上“必須不斷地發揚黨的工作中的群眾路線的傳統”。鄧小平說:“中國共產黨的一切主張的實現,都要通過黨的組織和黨員在人民群眾中間的活動,都要通過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的自覺的努力,因此,必須不斷地發揚黨的群眾工作中的群眾路線。”他強調,堅持群眾路線,要注意建立制度,要加強監督。這是黨執政后對群眾路線的豐富和發展。
農村改革發明權是農民的
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戶農民秘密決定包產到戶。“聯產承包責任制”在農村改革實踐中率先突破舊體制。此舉得到鄧小平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在改革開放大潮推動下,農村改革“星火燎原”,由點到面迅猛展開。對此,鄧小平多次指出“農村搞家庭聯產承包,這個發明權是農民的”,中央的作用是“把它拿來加工提高作為全國的指導”。他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決定進行農村改革,給農民自主權,給基層自主權,這樣一下子就把農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把基層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面貌就改變了。”
中共十二大黨章指出:“黨堅持用共產主義思想教育群眾,并在自己的工作中實行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中共十四大黨章強調:“黨在自己的工作中實行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20世紀與21世紀之交,中國共產黨提出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進程中提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這充分說明,群眾路線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的重要內容,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具體體現,是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堅持“人民至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共十八大閉幕習近平同志會見中外記者時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是新時代的政治宣言。從中共十八大到十九大,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一大批惠民舉措落地實施,人民獲得感顯著增強。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確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習近平同志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必須堅持人民至上、緊緊依靠人民、不斷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既有宏觀戰略規劃,又有微觀具體目標。
從馬克思主義誕生到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從馬克思、恩格斯“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到習近平同志“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至上”,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體現著中國共產黨在理論與實踐發展過程中的馬克思主義創新精神,體現著中國共產黨緊跟時代發展潮流扣緊時代脈搏獨有的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