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石豪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我們黨“注重用黨的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確方向,用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堅定信念、凝聚力量,用黨的實踐創造和歷史經驗啟迪智慧、砥礪品格”。自建黨以來,我們黨對中國革命事業發展道路的擘畫、對陜甘寧邊區經濟建設的計劃、對“一五”至“十四五”規劃的編制和實施等,都充分體現了我們黨謀大事創偉業的前瞻性和科學性。
規劃工作保障革命和建設事業
大革命時期,我們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指導下,制訂了一系列組織工農運動、發展黨組織的規劃,如1922年11月的《中國共產黨對于目前實際問題之計劃》、1926年7月的《上海工作計劃決議案》等。
抗戰期間,我們黨積極探索經濟建設方案。在籌建陜甘寧邊區政府過程中,成立特區經濟建設計劃起草委員會,負責編制經濟建設規劃。1937年6月,正式發布了《經濟建設實施計劃》(1937年7月—1938年12月)。此后,邊區政府發布一系列經濟建設計劃,如:《一九三九年邊區國防經濟決議》包含1939年經濟建設計劃;《新華日報》(1941年3月31日,第二版)刊登《一九四一年的陜甘寧邊區經濟建設計劃》等。
解放戰爭時期,我們黨組織實施了更大跨度、更寬范圍的社會建設規劃,如《人民日報》(1946年5月30日,第二版)刊登了《陜甘寧邊區政府頒布[三年建設計劃方案]》。該建設規劃覆蓋面廣、計劃周密,已經具備了國民經濟發展規劃的雛形。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的規劃管理工作呈現出體系化、科學化等特征,如支撐“一五”計劃的《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既有《“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又有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國家衛生健康“十四五”等專項規劃,以及各省市縣的子規劃。
規劃工作明確不同時期主要任務
2019年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在黨的百年規劃史中,我們黨始終把“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作為規劃管理工作的根本出發點。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總路線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在這個總路線和總政策之中,大革命時期的工農運動規劃、土地革命時期“農村包圍城市”的斗爭規劃、抗日戰爭時期以堅持“持久戰”為代表的抗戰規劃、解放戰爭時期的規劃和經濟建設規劃等,始終以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為目標。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編制、實施“一五”計劃等一系列發展規劃,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1978年改革開放后,規劃管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為目標,極大地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著眼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更是以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親自參與“十三五”規劃和“十四五”從起草到出臺的全過程,深入地方和基層調研,傾聽社會各界人士的意見建議,親自修改審定規劃的文件稿,把規劃編制工作變成了把握規律、尊重實際、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過程。
規劃工作凝聚干事創業的經驗智慧
實事求是使規劃管理接地氣。在黨的百年規劃管理史中,我們黨在不同歷史階段,根據社會條件、現實基礎和工作重心的變化,制訂了不同的規劃,充分體現了我們黨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推進規劃管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特點。1941年8月,《陜甘寧邊區政府為制訂生產計劃給各級政府的指示信》明確提出“制訂經濟建設計劃,應與檢查和總結過去的經濟建設工作聯系起來”。2006年之后,五年計劃改稱為五年規劃。一字之差,既反映了我國經濟發展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又反映了我們黨經濟管理方面重宏觀、重指導性領導方式的轉變。
問題導向使規劃管理有靈氣。規劃管理工作只有堅持問題導向,才能避免“刻舟求劍”。在黨的百年規劃管理史中,我們黨面對黨員數量嚴重不足的問題,制定了組織工農運動、發展黨組織的規劃;面對城市反革命勢力強大的問題,制定了“農村包圍城市”的規劃;面對根據地物資匱乏的問題,制定了促進經濟發展的規劃。新中國成立后,面對百業待興的問題,制定了以“一五”計劃;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制定了以“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所有這些,正是做到了緊盯問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問題導向。
強執行力使規劃管理有底氣。我們黨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就擁有巨大的動員能力、高效的組織能力和嚴明的組織紀律。這種政治優勢保證了規劃管理工作的執行力。我們黨從工農運動工作,到組織經濟建設,從“一五”計劃到“十四五”規劃,都以強大的執行力保障了規劃管理工作的連續性。在黨的百年規劃管理史中,我們黨從革命黨逐漸轉變為執政黨,在規劃管理工作中,不斷總結經驗、提高本領、迎接挑戰,強執行力始終是我們黨規劃管理工作的底氣。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我們黨百年來規劃管理工作的光輝歷程,是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的生動寫照。在新時代,從黨的百年規劃管理史中汲取謀劃未來的智慧,可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注入強大力量。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