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意蘊深遠,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河南是一片紅色熱土,紅色文化資源十分豐富且底蘊深厚。充分挖掘利用河南紅色文化的時代價值,激活并合理開發各類紅色文化資源,是保護、傳承、弘揚河南紅色文化的必然要求。
加強中原紅色文化的研究、宣傳和展示
近代以來,中原兒女在爭取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艱苦卓絕的斗爭中,形成了光榮的革命傳統,塑造了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大別山精神等一座座不朽的精神豐碑。它們是河南紅色文化的集中體現,也是中國革命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革命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集中體現了黨的堅定信念、根本宗旨、優良作風,凝聚著中國共產黨人艱苦奮斗、犧牲奉獻、開拓進取的偉大品格,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涵養初心使命的寶貴精神財富。講好河南紅色故事,推動紅色文化入腦入心,才能使廣大黨員始終保持守初心擔使命的自覺性和堅定性,使廣大人民群眾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高昂的精神推動河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要釋放河南紅色文化強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首先要搭建學術平臺,引導省內高校和研究院所立足大局,搭建以河南紅色文化為研究對象的學術平臺,對紅色文化、革命精神的思想內涵、價值理念、道德意蘊等進行科學研究,深入挖掘、提煉升華其社會功能與文化價值,提高理論闡釋力和現實影響力,充分彰顯河南紅色歷史的教科書、清醒劑、營養劑作用。其次要拓展宣傳渠道,利用主流媒體的引導力,發揮網絡媒體的影響力,以重大節慶日、重大革命歷史事件和革命英雄人物紀念日、國家公祭日等為契機,吸引公眾走近紅色文化、了解紅色歷史。再次要創新展示形式,以更具時代性、親和力、生活感的方式,打造一批群眾性紅色文化特色項目,使深邃厚重的紅色文化“活”起來,用有聲、有色、有形、有情的紅色文化滌蕩心靈,讓先烈們的崇高精神融入實際生活。同時,充分發揮紅色教育基地、紅色遺址遺跡的獨特育人功能,打造針對不同年齡層的體驗中心,強化紅色文化記憶的場域體驗,增強人們對革命精神和革命傳統的價值認同與情感認同,并將其轉化為干事創業的實際行動。
發掘、保護和利用河南“紅色富礦”
河南紅色文化資源數量多、分布廣、類型全,紅色遺址遺跡比比皆是,中原大地處處刻印著紅色的記憶。全省主要的革命遺址遺跡有407處,其中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處、河南省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54處、河南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55處。這些遺址遺跡歷史文化內涵深厚,凝聚著革命先烈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精神。
用好這座“紅色富礦”,讓紅色記憶永續傳承,是一個系統性工程。應以政府為主導,以民眾廣泛參與為基礎,以涉及保護和發展的具體問題為出發點,對全域紅色文獻、資料、實物、遺跡和文藝作品等紅色文化資源進行全面調查摸底,建立智慧化的紅色記憶多媒體資源庫。及時搶救散落在民間的紅色家書、烈士證書、革命歷史照片、革命歌曲和口口相傳的革命故事等,留住更多的中原紅色記憶。建設和維護好紅色文化遺址遺跡、革命人物紀念館等紅色設施,保護好紅色歷史風貌和文化生態,在財政上對紅色革命文化的搶救、發掘、保護、開發和利用予以優先考慮、優先保障,進一步擦亮紅色文化的底色。在綜合分析評估各類紅色文化資源的基礎上,結合各地區域優勢和特點,編制實施辦法,制定整體發展規劃,實施紅色文化項目,推動紅色文化產業發展。
以紅色文化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要高度重視、深入挖掘、合理利用豐富且獨特的河南紅色文化資源,使紅色文化成為河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
將紅色文化與綠色經濟有效融合。紅色文化傳承是綠色經濟發展的文化基因,綠色經濟是紅色文化傳承的時代特色。紅色文化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的地區要打好“紅”“綠”兩張牌,創新發展思路,加大資金支持,切實加大對紅色文化資源與自然生態資源的整合力度,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與綠色經濟融合發展的經濟增長點,發展鄉村旅游,培育紅色示范鄉鎮、示范村,打造紅色美麗鄉村精品線路,探尋有河南特色的“紅色文化+綠色經濟”新路徑。
將紅色文化與數字經濟有效融合。河南“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壯大以創意為內核的文化產業,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和品牌戰略。我省應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部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在紅色文化產業發展中的創新應用,培育壯大紅色文化的云演藝、云展覽、沉浸式體驗、數字文創等新業態,以生動形象的表達方式增強紅色文化的時代魅力,擴大紅色文化產品的有效供給,形成高質量、有特色的中原紅色文化品牌。
將紅色文化與全域旅游有效融合。加快文旅融合發展是新時代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各地應統籌謀劃,推動全域旅游、紅色旅游融合發展,通過整合提升紅色文化資源,打造地標性紅色文旅項目、標志性紅色文旅品牌。同時,要以文旅融合為契機,推動紅色文化與教育、會展、影視、傳統手工業、餐飲住宿業等行業跨界融合,打造創新模式,培育消費市場,鑄就紅色文化產業新的增長極,提升我省紅色文化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作者:申海濤 單位:蘇州大學社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