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時節,焦作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寧郭鎮大李村村委會內。
“1946年12月,我被評為‘二等邊地殺敵英雄’稱號,同年12月31日的人民日報點名表揚了我,我這輩子都不會忘記!”4月24日,91歲的張福堂回憶起自己參加革命的經歷,激動萬分。
1943年,尚未成年的張福堂被日偽軍抓去修工事時,被八路軍太行游擊隊解救。隨后,還沒有步槍高的他加入了游擊隊,并根據組織安排,在民兵聯防大隊當民兵。
1946年8月2日晚,村里的地主惡霸勾結反動軍隊將村民兵聯防大隊部包圍。當時,其他民兵都在外執行任務,只有張福堂一人一桿槍。
情況危急。張福堂匍匐在墻角,緊緊攥著手里的槍阻擊敵人。他接連打退了敵人的兩次沖鋒,直到民兵大部隊回來,保住了隊部存放的八匹騾子和幾十袋糧食。
1946年12月31日,中共晉冀魯豫邊區機關報人民日報二版《太行群英會勝利閉幕》一文中這樣描述:“特別是17歲的民兵小英雄張福堂,更引起全場敬佩,他身體瘦小,還完全是個小孩,誰想到他就能創造了驚天動地的英勇殺敵事跡,當選為全區的英雄呢?獎品太多,獎旗太長,他兩手張羅都把獎旗拿不好。發獎的同志幫助拿好了,攝影記者特為他單獨拍了一張。”
“我正式入黨是1947年3月14日,入黨宣誓也是這一天。入黨就是要有理想信念,要實現共產主義……”雖已年過九旬,張福堂的記憶力卻很好,談起幾十年前加入中國共產黨時的一幕幕,仿佛就在昨天。
承諾既出,就是擔當。1950年,張福堂告別軍營,扎根寧郭鎮大李村,鎖住榮譽,塵封戰功,從擔任大李村黨支部書記、聶村鄉鄉長、三陽鄉副鄉長,到連續帶領百姓修建沁河水閘、小莊水力發電站,再到疏通溝渠,引水灌溉,營造良田,為家鄉的父老鄉親做了許多事情。
行走即旗幟,立地為豐碑。“我堅決聽黨的話,黨叫我做啥,我就做啥。”張福堂說。(記者 陳學樺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姬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