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0月17日電 (柏鑫)10月12日下午,“紅色云展廳”公益展播活動研討會在青島舉行。研討會的圓桌論壇環節分為兩部分,在其中以“內容科技賦能黨建創新”為主題的圓桌對話中,中國衛星應用產業協會常務副會長王平、河南廣播電視臺大象新聞客戶端總編輯時舜英、河北廣播電視臺廣播采訪部主任葛威、浙江廣電集團新藍網總監袁筱華、四渡赤水紀念館副館長劉軍以及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宣教部主任劉俊林參與對話交流,各自發表了精彩的觀點,人民網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鵬擔任嘉賓主持。
中國衛星應用產業協會常務副會長王平認為,作為國家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之一,衛星互聯網可以從增強“紅色云展廳”網信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紅色云展廳”迅速覆蓋基礎城鄉社區服務能力、深入促進“紅色云展廳”轉變為帶動生產力發展的新引擎三個方面助力“紅色云展廳”的發展。要將衛星互聯網融入“紅色云展廳”業務板塊之中,為此,王平提出兩方面建議。一方面,人民網、中國傳媒大學和衛星產業協會各自在文化傳播、節目制作、網信安全和衛星應用領域的實驗室之間建立更緊密的合作;另一方面,“紅色云展廳”不僅要“上云”,更要“上星”,王平希望,“紅色云展廳”能成為一條紐帶、成為中國融媒體衛星互聯網平臺,能夠連接紅色網點,將現在的單向廣播、簡單的視頻點播偽交互變成實時動態真交互,推動“紅色云展廳”成為帶動國民經濟轉型升級、拉動生產力的引擎和發動機。
圍繞“科技力量在媒體內容生產和信息傳播中的有益探索”這一話題,河南廣播電視臺大象新聞客戶端總編輯時舜英分享了河南廣播電視臺的技術應用實踐。時舜英談到,除了VR、AR等混合現實應用,河南廣電一直在做技術方面的積極探索。在媒體融合過程中,河南廣電旗下的大象新聞客戶端需要借助多樣的信息技術、圍繞媒體和用戶需求制作各種各樣的應用。直播作為廣電媒體的主打業務之一,也需要依靠信息技術的支撐。時舜英還提到,在今年河南發生特大暴雨后,大象新聞客戶端連夜開發暴雨互助通道的小程序系統,實現受災群眾和媒體、和政府之間的信息對接,真正實現了讓用戶從技術中受益。
河北廣播電視臺廣播采訪部主任葛威分享了自己在建黨百年宣傳的工作實踐中所感受到的兩層焦慮,其一是怎樣制作出爆款、創造出流量,其二是如何留住流量。他表示,在參與“紅色云展廳”項目過程中受到了很大啟發,通過將一些技術手段運用于建黨百年主題的新聞策劃和內容制作中,感受到內容科技在理念和實際操作上帶給媒體工作者的新體驗。
“光影博物館”快閃店是浙江廣電近兩年推出的媒體融合產品,浙江廣電集團新藍網總監袁筱華談到,“光影博物館”有兩個特點,一是比較潮,二是互動性強。在科技的助力下,“光影博物館”在走近年輕人這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袁筱華表示,參加此次“紅色云展廳”研討會給自己帶來很多啟發,希望未來“光影博物館”不只是新藍網在做,而能夠聯動更多的高校資源、縣級融媒體中心資源、全省的紅色根據地以及紅色博物館資源,和高科技公司合作,賦予融媒體產品更多的科技含量,延長產品生命力。
就如何結合內容資料、引入科技手段,做好紅色宣傳的話題,四渡赤水紀念館副館長劉軍認為,內容科技給紅色場館應用帶來了理念上的創新和變革,從建筑空間設計到展覽空間的設計,紅色展館都要充分考慮內容科技在展覽中發揮的作用。內容科技讓展廳更加多元,能夠給予觀眾沉浸式體驗,能夠讓紅色文化傳播更具生命力。在疫情期間,依靠“云展廳”,展館可以實現24小時開館,實現紅色資源的立體化共享。談及未來,劉軍說,希望未來能夠進一步提升內容科技技術的應用標準化,讓文博行業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條線上。
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宣教部主任劉俊林表示,今年以來,圍繞高質量服務和順應全國黨史學習教育,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在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對舊址進行保護和利用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一方面,在改展過程中,紀念館適度運用多種高科技智能手段將文物展示活化利用。同時,紀念館制作了博物館云展廳,以應對后疫情時代的特殊情況;另一方面,鑒于瑞金革命舊址多、分布廣、體量大、級別高的特點,紀念館利用一些新媒體手段、現代化科技手段對舊址利用進行活化體驗,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劉俊林介紹,目前紀念館正在開展紅色基因庫一些基礎性的建設,包括館藏文物數字化保護、文物信息采集、拍攝紅色故事和歷史專題片等,通過紅色基因庫建設高精度的數據采集,進行專業化的數字關聯,導入到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系統,切實發揮革命文物服務大局、知政育人和推動發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