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河南要扛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歷史責任,推動黃河文化在新時代發揚光大。
理解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重要意義。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是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因此,要深刻認識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寶貴資源。黃河文化在歷史上長期居于母文化的本體地位,是中華民族成長壯大的力量源泉。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是河南推進文化強省建設的使命和擔當,河南要發揮黃河文化根和魂的優勢,深入挖掘精神內核和時代價值,打造黃河文化傳承創新區,構筑華夏兒女的心靈故鄉。
認識黃河文化的思想內核和主要精神。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必須完整識別人文歷史上“黃河文化是什么、為什么”的基本問題,從思想上解決“黃河文化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的根本問題。黃河有上億年歷史,黃河發展的歷史一直伴隨著人類進化發展的歷史。據歷史和考古記載,黃河真正對人類文明起影響作用的是中下游地區,有8000多年歷史,也就是中國人文歷史可考的“三皇五帝”及其“沿黃史跡”。之后夏商周等都城“因河遷建”,秦漢以后直至宋金時期,王朝都城也大都建在黃河流域。歷史上黃河發生6次重大改道,河道主流曾經在河南由東北折向河北、山東、安徽、江蘇等省份,發生過“奪濟水道”和“奪泗入淮”等泛濫決口情況,黃河出??谟杀敝聊?、上至天津渤海下至江蘇鹽城,流域向南漫灌至江浙大部分地區。黃河自河南西部向東北、向東、向東南、向南形成廣袤的全扇形沖積平原,黃河故道及其流域遍布河南絕大部分地區。黃河文化的主要成因是便于人類自然宜居、既耕又牧生產、自給自足生活、交往交流方便、容易成風化俗等。黃河文化隨著人口繁衍、自然災害、部族戰爭等條件流動,主要沿著黃河流域的河道流向和人口走向進行,也是先東北向、后東南向,特別是河南黃河流域歷史上長期受“選中定鼎”“立中建都”“逐鹿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等傳統文化思想影響,黃河文化隨著人口流動和朝代更迭多次形成大的“歷史洪峰”和“動力漩渦”,在河南各地乃至全國影響都極為深遠。黃河文化有著忠厚、勇敢、包容、正直的思想內核,體現出吃苦耐勞、團結互助、勤勞樸實的主要精神。黃河文化是河南的、中原的,也是民族的、世界的。河南大力弘揚的紅旗渠精神、焦裕祿精神、大別山精神,歷史上的河洛文化、夏商周文化、秦漢文化、隋唐文化、宋文化、古都文化、大運河文化等,以及影響歷史文化發展的名人、地名和姓氏文化等,追根溯源,絕大部分都出自黃河文化,都是黃河文化在不同歷史時期綻放的文明成果,充分彰顯了黃河文化偉大的歷史與時代價值。
推動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舉措落實落地。在全省廣泛開展學習調研、專班培訓、討論交流,全面宣傳弘揚黃河文化,倡導講好黃河文化、黃河故事,讓黃河文化入腦入心、落地生根。加大宣教力度,宣傳黃河文化的政治影響、歷史地位、思想內核、主要精神,讓公眾深刻認識到黃河文化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代表中華文化發展前進的方向,認識到黃河文化是承載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歷史長河的主流、主干和主體。組建以黨政部門牽頭,涵蓋社科界、高校、社團等專業力量的黃河文化研究機構,挖掘、整理和創新黃河文化的科學內涵,發揮文化統領作用,在全國率先打造黃河文化品牌。發揮區位優勢,積極聯合黃河流域主要省份以及全國知名文化研究機構等,深入開展學術研討交流、深化成果展示,創造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源頭活水。用黃河文化詮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沛河南及中原文化,推進黃河文化進校園、進教材、進社會,彰顯黃河文化的生命力和時代價值。
(作者:省人大教科文衛工作委員會辦公室 崔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