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革命博物館收藏著兩本抗日救亡歌曲集《大家唱》,這兩本歌曲集品相尚好,每本縱18.5厘米、橫11.4厘米、厚0.5厘米,96頁,分別于1937年10月、11月由漢口業余歌詠隊、武昌群聲歌詠隊、武漢大學歌詠隊聯合出版。
“《大家唱》背后的故事,要從武漢餐飲老字號老通城說起。”6月4日,武漢革命博物館館長高萬娥對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說。
原來,2015年9月25日,老通城創始人曾厚誠的長孫曾憲德來到武漢革命博物館,捐贈了一批1937年、1938年出版的抗日救亡歌詠刊物。其中,這兩本《大家唱》因抗戰時期發行量很大,顯得尤有紀念意義。而曾憲德的父親曾昭正,正是《大家唱》的主編之一。
1937年,眾多文藝家先后來到武漢宣傳抗日救亡運動,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也在漢成立,武漢成為全國文化抗戰的中心。在武漢,冼星海、光未然、張曙、夏之秋等音樂家紛紛以救亡音樂為槍,喚起民眾救亡激情。曾昭正當時是武漢大學學生運動中的活躍分子,也是抗日救亡歌詠活動的帶頭人之一。
曾憲德介紹,當時,曾家開辦的“通城飲食店”和“大智旅館”,是抗日文藝家在武漢的聚集地之一。曾昭正與人民音樂家冼星海都有著用歌詠喚起民眾救國的抱負,兩人很快成為摯友。這里也曾成為冼星海的創作地,《游擊軍歌》譜曲就是在曾家完成的?!队螕糗姼琛酚蓮目谷涨熬€歸來的武漢大學學生先珂作詞,先珂請冼星海譜曲??吹皆~后,冼星海靈感涌動,不到一支煙的工夫,一首鼓舞人心的抗戰歌曲就譜好了。不久后,《游擊軍歌》在大街小巷廣為傳唱。它的歌詞中,“奪他的糧食大家用,搶他的軍火要他的命”,與賀綠汀著名的《游擊隊歌》里“沒有吃沒有穿,自有那敵人送上前;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可謂是異曲同工。
那時候,以抗日救亡為主題的歌曲創作了很多,曾昭正與同學李行夫經過商量,決定一起匯編抗戰歌曲,取名為《大家唱》。他們的行動得到了冼星海的支持,冼星海稱贊匯編《大家唱》“實在是一件高興的事”,并為《大家唱》作序,把自己的許多作品刊登在《大家唱》上,號召大家將救亡音樂變成刺向敵人心臟的“銳利的武器”??紤]到工人、農民、軍人、婦女、兒童不同人群的具體需要,曾昭正等將曲目分為六類,這本書也獲得較大的發行量。
據介紹,冼星海在漢近一年,共創作62首歌曲,這些抗戰救亡的歌曲,每一首都激蕩人心。1938年1月,經冼星海與著名音樂家張曙等人奔走,全國歌詠協會在漢成立。冼星海還在武漢組織訓練星海歌詠隊等,當時走上街頭演唱《義勇軍進行曲》《保衛大武漢》等抗戰歌曲的達100多個團體。在周恩來、郭沫若的領導下,冼星海在漢組織了大量大型歌詠活動,把武漢變成一座“歌詠之城”,在“抗戰擴大宣傳周”“抗戰一周年紀念”等活動中,掀起了一個又一個響徹云霄的救亡歌詠高潮,使救亡音樂成為抗戰文藝陣營一道“鐵的支流”。
《武漢文史資料》曾記載1938年7月那次全城歌詠大會的情景,長江“水上歌詠大會”尤其動人,無數條大小船只上都有歌詠隊在唱歌,高亢的歌聲以武漢關江面為中心,匯成了洶涌澎湃的歌的狂潮。
高萬娥稱,武漢抗日救亡歌詠運動如火如荼,聲勢浩大,奏響了抗日救亡運動的最強音。今天翻開這兩本抗日救亡歌曲集《大家唱》,激越高亢、振奮人心的救亡歌聲,仿佛仍在武漢三鎮上空飄蕩。
來源:《湖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