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洛陽市鐵北西路洛陽機務段院內的中共洛陽組誕生地紀念館。1921年12月,中共洛陽組成立,這是中國共產黨建立后在河南乃至中原地區成立的第一個黨組織。
羅山縣何家沖紀念園里的紅二十五軍長征紀念浮雕。1934年11月14日,開完花山寨會議的鄂豫皖省委,率領紅二十五軍在何家沖集結。16日晚,全軍2900余人從這里出發,西進北上,出伏牛,進陜南,創建了鄂豫陜革命根據地。
確山縣竹溝鎮革命烈士陵園。1938年6月,中共河南省委由開封遷到竹溝,這里成為河南人民抗日斗爭的重要基地。
鶴壁市劉鄧大軍石林軍事會議舊址。這次會議是我黨、我軍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一次會議,是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御轉為戰略進攻的重要轉折點。
蘭考縣焦裕祿紀念館內景。1962年12月至1964年間,蘭考縣委書記焦裕祿帶領全縣人民戰天斗地除“三害”,努力改變蘭考面貌。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鑄就了“焦裕祿精神”。(本報資料圖片)
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是牢記初心使命、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偉業的必然要求,是堅定信仰信念、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是推進黨的自我革命、永葆黨的生機活力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
□李庚香
2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要求我們從黨史學習教育中汲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就是為了從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汲取繼續前進的智慧和力量,激勵全黨全國人民滿懷信心邁進全面建設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對河南來講,就是要傳承紅色基因,全面建設現代化河南,以優異成績迎接建黨一百周年。
1
百年主題
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史、70多年建國史、40多年改革開放史,也是一部理論創新史、精神鍛造史、力量凝聚史,是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世界謀大同的歷史。
謀復興。中華民族創造了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曾長期走在世界發展前列,近代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后不斷衰落。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五四運動以來我國發生的三大歷史性事件,也是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三大里程碑。這三大歷史性事件清晰地標明了百余年中國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同時也貫穿著一條鮮明主線,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謀幸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來自人民,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必須始終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終是我們黨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緊緊依靠人民,是中國共產黨百年行程的顯著標識;一切為了人民,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永恒追求;團結各族人民,是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自覺;造福全體人民,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擔當。
謀大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的政黨。”為世界謀大同,植根于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基因,蘊含著馬克思主義人類解放的價值,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使命擔當。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為世界謀大同的中國方案。
2
百年探索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在革命、建設、改革、發展偉大實踐中,我們黨不斷增強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不斷增強把握運用市場經濟規律、自然規律、社會發展規律的能力,從而在遵循“中國規律”的基礎上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航船不斷行穩致遠。
確定“農村包圍城市”的正確革命道路。遵義會議是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開始確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走向成熟。但這時的黨還處于幼年時期,在統一戰線、武裝斗爭和黨的建設方面還缺乏經驗,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和中國革命實踐都缺乏深刻了解。大革命失敗后,中國革命之所以能夠堅持下來并走向復興,關鍵在于找到了一條正確的革命道路,即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目標和基本框架。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我們黨形成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理論、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科學發展觀等。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提出,將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實現了政治制度優越性與市場優勢性的有機融合,這一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展,也是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的重大突破。
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如何治理社會主義社會?一靠制度,二靠治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持續推進理論創新,不斷強化制度自信、制度優勢、制度創新,提升制度執行力,使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既有活力、又有秩序。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我國發展要求和時代潮流,把制度建設和治理能力建設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不懈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開辟了“中國之治”新境界。
3
百年巨變
1921年至2021年,中國共產黨走過了百年奮斗歷程。在100年接續奮斗中,黨領導人民譜寫了偉大歷史,鑄就了偉大精神,形成了寶貴經驗,創造了中華民族發展史和人類社會進步史上的偉大奇跡。
開天辟地。道路探索是貫穿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史的一條主線。1921年7月,在浙江嘉興南湖一艘游船上,十幾個懷揣共同理想與信念的年輕人,正式創立了中國共產黨。從此,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大革命失敗后,毛澤東同志率領秋收起義部隊走上井岡山,進行創建革命根據地、開展工農武裝割據的斗爭??谷諔馉帟r期,在民族危亡的歷史關頭,中國共產黨以卓越的政治領導力和正確的戰略策略,始終指引著抗戰的前進方向。
改天換地。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事件。1952年,毛澤東同志提出“中國怎樣從現在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去”的指導方針和大致設想;1953年,他首次提出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基本內容,后來被表述為“一化三改”。這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是中國共產黨的獨創性經驗。1956年,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基本上完成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初步建立起公有制占絕對優勢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
翻天覆地。“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中國面臨向何處去的艱難抉擇。鄧小平同志在深刻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作出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這條前無古人的全新道路,極大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極大煥發了社會主義生機與活力,帶領中國快速發展起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驚天動地。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進一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與時俱進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
4
百年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回望過往的奮斗路,眺望前方的奮進路,必須把黨的歷史學習好、總結好,把黨的成功經驗傳承好、發揚好。”一部百年黨史,就是一部不斷化解危機的歷史。作為擁有9100萬黨員的世界上最大的政黨,中國共產黨有大黨的眼界、氣度、胸懷和智慧。
旗幟鮮明講政治,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政治方向是黨生存和發展第一位的問題。從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我們深刻體會到,有什么也比不上有主心骨重要,沒什么也比不上沒有方向感可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從嚴治黨首先要從政治上看,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提高政治判斷力重在“判斷”,要善于從一般事務中發現政治問題,從傾向性、苗頭性問題中發現政治端倪,從錯綜復雜的矛盾關系中把握政治邏輯;提高政治領悟力重在“領悟”,要始終做到心懷“國之大者”,始終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動;提高政治執行力重在“執行”,要做到知行合一,始終知責于心、擔責于身、履責于行。
始終堅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們黨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始終同人民在一起,為人民利益而奮斗。1939年2月,在致張聞天的信中,毛澤東同志最早提出了“為人民服務”的概念。在黨的七大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被寫進黨章,確定為黨的宗旨。我們黨帶領人民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謀復興,歸根結底都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由幾十人的小黨發展成為一個百年大黨,之所以一路走來創造了世所罕見的奇跡,之所以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表現出不同尋常的定力與活力,就在于堅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實現思想建黨與制度治黨相統一。馬克思主義深刻改變了中國,改變了世界。“對中國而言,它如燭光,為黑暗中探索的先驅們帶來了光明與希望。”我們黨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新時代,我們更加重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制度密碼。相比過去,新時代改革開放具有許多新的內涵和特點,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制度建設分量更重。改革開放面對的是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對改革頂層設計的要求更高,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要求更高,相應地,建章立制、構建體系的任務更重。我們必須堅定制度自信,發揮制度優勢,不斷推進制度創新,提高制度執行力,實現思想建黨與制度治黨的統一。
實現自我革命與社會革命相統一。百年大黨何以風華正茂?一是勇于堅持真理,二是勇于自我革命。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共中央離開西柏坡前,毛澤東同志意味深長地說:“今天是進京趕考的日子。”“趕考”是中國共產黨人面對飽經滄桑的泱泱大國所懷有的堅定而清醒的態度。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西柏坡久久凝思,他說:“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以黨的自我革命推動社會革命,就要不斷增強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跳出治亂興衰的“歷史周期率”,引領和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巍巍巨輪行穩致遠。
實現文明化和現代化相統一。中華文明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今年要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這個現代化是立足于文明化基礎之上的。近代中國是帶著八國聯軍侵占首都北京的民族恥辱進入20世紀的。新文化運動的思想家們通過對辛亥革命失敗教訓的思考,認定必須根本改造國民性,他們以進化論的觀點和個性解放為武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運動的突出特點,是研究和宣傳社會主義逐漸成為進步思想界的主流。從毛澤東同志的“實事求是”到鄧小平同志的“小康社會”,再到習近平總書記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當代中國的現代化成就生動揭示了這樣一個真理:現代化經驗不應由歐美國家壟斷,人類通往現代化的路徑并非只有歐美國家一種模式,每個國家都可以探索適合自己國情的現代化道路。
5
中原興,中國興
河南是一塊紅色的熱土,擁有光輝的革命歷史。立足百年大黨新起點,接力百年奮斗新征程,我們要立足自身看河南,置身中部看河南,黃河岸邊看河南,放眼全國看河南,極目世界看河南,深刻體會“鼎立中原”“逐鹿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的道理,傳承紅色基因,以一域之興助力全局之興,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河南力量。
河南是中國共產黨開展活動、建立組織最早的省份之一。五四運動前后,以新文化社團和先進刊物為標志的新文化運動開始在河南興起,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和產業工人逐漸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河南成為中國共產黨開展革命活動最早的省份之一。1921年3月,李大釗來到鄭州向工人傳播進步思想。羅章龍是受黨組織派遣到洛陽開展工作的第一位共產黨員,在他的領導下,1921年12月24日,由游天洋、白眉珊、王福順組成的中共洛陽組正式成立。隨后,鄭州、開封、洛陽等地的黨組織迅速發展,星星之火在中原大地漸成燎原之勢。
大別山革命老區“28年紅旗不倒”。從中國共產黨誕生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黨組織和革命武裝一直在大別山堅持斗爭,28年紅旗不倒、火種不滅。大別山根據地犧牲之慘烈是少有的。革命戰爭年代,大別山區200萬人投身革命,近100萬人捐軀;當時新縣人口不足10萬人,犧牲的革命先烈就達5.5萬人。鄧小平同志晚年回憶說,解放戰爭最重的一個擔子就是千里挺進大別山,“中原吸引了蔣介石南線的一半以上的兵力,保證了其他地區的勝利展開,雖在全國吃苦頭最多,付出了代價,但換取了戰略上的主動,取得了全國的勝利”。
河南在革命、建設、改革征程中涌現出無數杰出人物,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作出了重大犧牲和貢獻??箲鸾Y束后,毛澤東同志要求中原部隊繼續留在中原地區,以完成牽制國民黨軍隊的戰略任務。解放戰爭初期,位于中原解放區反內戰前線的大別山軍民,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指示,從全國戰略大局出發,堅守大別山戰略要地,用自己的巨大犧牲,為黨在東北、華北、華東的戰略部署贏得了寶貴時間。著名抗日民族英雄吉鴻昌、楊靖宇、彭雪楓等先后壯烈犧牲,為中國革命獻出了無限忠誠??梢哉f,沒有艱苦卓絕的中原突圍,就沒有全國戰場后來的形勢。
河南向全國貢獻了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大別山精神等,成為中國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河南在基層黨建探索上走在全國前列。如“4+2”工作法、“河長+檢察長”制等。
2021年既是黨的百年華誕,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歷史新起點。建黨一百年,是一個總結經驗、提高本領的重要節點。我們要通過學習黨史,從中汲取持續深厚的奮斗之力,緊緊圍繞奮勇爭先、更加出彩,抓住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部崛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機遇,堅持以黨建高質量推動經濟發展高質量,努力建成“四個強省”“一個高地”“一個家園”。(作者系省社科聯黨組書記、主席)
本文系黃河文化智庫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