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編者按:2020年8月下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基本問題》一書由人民出版社和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正式出版。該書提綱挈領,以點帶面,深入闡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豐富內涵、核心要義和鮮明特色。人民網理論頻道節選其中篇章連載,以饗讀者。
對外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40多年來,中國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從一個相對封閉的經濟體轉變成為與世界經濟深度融合、日趨開放的經濟體,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新時代新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準確判斷世界發展大勢,準確把握全面開放內涵,堅持主動參與和積極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一、對外開放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
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面向世界,實行經濟開放的同時實行各個領域不同程度的開放,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謀求發展的必然要求。開放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導致落后。中國共產黨把對外開放作為基本國策,就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在對外開放條件下,在同經濟全球化相聯系過程中,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正是在對外開放中,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展現出蓬勃生機活力。
進入新時代,對外開放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正在發生深刻復雜變化。從國際上看,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各國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日益密切,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變革加速推進。同時,世界經濟深刻調整,新動能不足問題突出,發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平衡的問題加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帶來的新挑戰凸顯,一些國家政策內顧傾向明顯,國際貿易和投資壁壘不斷提高,全球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民粹主義逐漸蔓延發酵,經濟全球化遭遇波折,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體制受到沖擊,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依然很多,風險挑戰加劇。世界面臨開放與保守、合作與封閉、變革與守舊的重要抉擇,既充滿希望也充滿挑戰。
從國內看,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勞動力成本持續攀升,資源約束日益趨緊,環境承載能力接近上限,開放型經濟傳統競爭優勢受到削弱,傳統發展模式遭遇瓶頸。同時,我國人力資源豐富、市場規模龐大、基礎設施比較完善、產業配套齊全,創新發展的制度環境和政策環境不斷完善,開放型經濟仍然具備綜合競爭優勢。在嚴峻復雜的國內外環境倒逼下,我國加工貿易加快轉型升級,服務貿易持續快速發展,外貿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企業國際化經營能力明顯增強,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逐步提升?,F實要求我們因勢利導、乘勢而上,推動開放型經濟加快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由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由成本、價格優勢為主向以技術、標準、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綜合競爭優勢轉變。
隨著中國國力增強,中國與世界的關系也在發生深刻變化,我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和作用大幅提高,與國際社會互動空前緊密。中國一舉一動,都吸引世界眼球。習近平同志鄭重宣示:“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中國推動更高水平開放的腳步不會停滯!中國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腳步不會停滯!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腳步不會停滯!”在新時代,中國將以更負責的精神、更包容的胸襟、更高質量的增長,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為世界各國共同繁榮作出更大貢獻。
二、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舉措
黨的十九大總結中國對外開放寶貴經驗,順應經濟全球化發展大勢,作出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重大戰略部署。這一戰略部署,既包括開放范圍擴大、領域拓寬、層次加深,也包括開放方式創新、布局優化、質量提升,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的題中應有之義,是做好我國對外開放工作的基本遵循。
全面開放新格局體現在開放空間上,就是優化區域開放布局,加大西部開放力度,改變我國對外開放東快西慢、沿海強內陸弱的區域格局,逐步形成沿海內陸沿邊分工協作、互動發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體現在開放舉措上,就是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堅持自主開放與對等開放,加快走出去戰略謀劃,統籌多雙邊和區域開放合作,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等;體現在開放內容上,就是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進一步放開一般制造業,有序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擴大金融業雙向開放,促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按照這樣的新格局,中國在對外開放上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
一是扎實推進“一帶一路”建設。
“一帶一路”建設是我國擴大對外開放的重大戰略舉措,也是今后一段時期對外開放的工作重點。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一帶一路”建設逐漸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愿景轉變為現實。為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中國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這不僅為中國擴大開放搭建了新平臺,也有利于促進世界經濟增長、深化地區合作。黨的十九大指出,“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積極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努力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國際合作新平臺,增添共同發展新動力”。為此,要加強同沿線國家發展戰略對接,增進戰略互信,尋求合作的最大公約數,將“一帶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
二是推進貿易強國建設。
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必須鞏固外貿傳統優勢,培育競爭新優勢,拓展外貿發展空間,積極擴大進口。必須拓展對外貿易,加快轉變貿易發展方式,從以貨物貿易為主向貨物和服務貿易協調發展轉變,從依靠模仿跟隨向依靠創新創造轉變,從大進大出向優質優價、優進優出轉變。必須培育貿易新業態新模式,支持跨境電子商務、市場采購貿易、外貿綜合服務等健康發展,打造外貿新的增長點。必須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支持多邊貿易體制,促進國際產能合作,在更高層面、更廣空間內參與國際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融資、生產、服務網絡,加快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必須創新對外投資方式,加強對海外并購的引導,規范海外經營行為,努力實現共同、可持續發展。中國從2018年開始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是國際貿易發展史上的一大創舉。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主動擴大進口,不是權宜之計,而是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促進共同發展的長遠考量。”“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不僅要年年辦下去,而且要辦出水平、辦出成效、越辦越好。”這些擲地有聲的話語,向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國愿意打開自己市場、分享發展機遇的誠意和善意。在2019年11月如期舉辦的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習近平同志提出了共建開放合作、開放創新、開放共享的世界經濟的三點建議,表明中國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推動貿易便利化的積極態度。
三是積極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
營商環境也是生產力。中國大力加強利用外資法治建設,統一內外資法律法規,完善公開、透明的涉外法律體系,全面深入實施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持續放寬市場準入,尊重國際營商慣例,對在中國境內注冊的各類企業一視同仁、平等對待,保護外資企業合法權益,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努力為各國企業家在中國投資興業提供更好環境和條件,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上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近年來,通過大規模減稅降費、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進等,2019年10月24日,世界銀行發表《2020年營商環境報告》,中國營商環境排名由第46位上升到第31位,提升15位。2019年3月通過的《外商投資法》,更是確立了中國外商投資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對外商投資的準入、促進、保護、管理等作出統一規定。10月又公布了《優化營商環境條例》。這是中國打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的重要舉措,標志著中國的營商環境將再上新臺階。
四是優化區域開放布局,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
中國對外開放格局中,東部對外開放起步早、發展快,西部對外開放起步晚、發展慢。黨的十八大以來,西部地區不斷加快對外開放步伐,在對外貿易、吸引外資方面都保持著較好發展態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由于發展基礎較弱、基數總體較低,西部地區依舊是中國區域開放布局中的“短板”。數據表明,西部地區擁有全國72%的國土面積、27%的人口、20%的經濟總量,而對外貿易僅占全國的7%,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分別占7.6%和7.7%。黨的十九大提出,優化區域開放布局,加大西部開放力度。西部地區要充分發揮自然資源豐富、勞動力充裕、國家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等優勢,深化擴大開放,促進開放格局更加優化。
五是統籌多雙邊和區域開放合作,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
進入新世紀以來,多邊貿易體制發展進程受阻,開放水平更高、靈活性更強的區域貿易安排蓬勃發展,成為驅動經濟全球化的主引擎。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中國支持多邊貿易體制,促進自由貿易區建設,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這既是拓展自身開放空間的需要,也體現了維護國際經濟秩序的責任擔當。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是中國優化開放布局、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的重大舉措。截至2019年底,中國一共設立18個自由貿易試驗區,涉及東南西北中各個方位。2018年11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支持自由貿易試驗區深化改革創新若干措施的通知》,賦予自由貿易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持續深化差別化探索,加大壓力測試,發揮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試驗田作用。中國不僅要把海南全島建成自由貿易試驗區,還要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分步驟、分階段建立自由貿易港政策和制度體系,將海南自由貿易港打造成為引領我國新時代對外開放的鮮明旗幟和重要開放門戶,帶動形成更高層次改革開放新格局。
為進一步擴大開放,中國不僅積極推動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推動構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國際經貿投資規則體系,維護和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共同創造有利于開放發展的環境,促進生產要素有序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還反復強調中國堅持共贏開放,而不奉行零和博弈。習近平同志鮮明指出:“中國對外開放,不是要一家唱獨角戲,而是要歡迎各方共同參與;不是要謀求勢力范圍,而是要支持各國共同發展;不是要營造自己的后花園,而是要建設各國共享的百花園。”這向全世界有力宣示了中國對外開放致力于共贏多贏的博大胸懷。
“相通則共進,相閉則各退。”回顧歷史,開放合作是增強國際經貿活力的重要動力。立足當今,開放合作是推動世界經濟穩定復蘇的現實要求。放眼未來,開放合作是促進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的時代要求。中國堅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實現更大力度、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為各國提供更廣闊市場、更充足資本、更豐富產品、更多合作契機。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有十三億多人口的大市場,有九百六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大海有風平浪靜之時,也有風狂雨驟之時。沒有風狂雨驟,那就不是大海了??耧L驟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經歷了無數次狂風驟雨,大海依舊在那兒!經歷了五千多年的艱難困苦,中國依舊在這兒!面向未來,中國將永遠在這兒!”開放應該是雙向的、互利的,而不應是單向的、一方受益的。面對世界經濟格局的深刻變化,各國應該攜起手來,積極推動開放合作,支持多邊貿易體制,反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
(注:本文系該書第七章第三節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