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是加快釋放內需潛力、增強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動力的主要著力點。我國有14億多人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突破1萬美元,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潛力的消費市場,具有巨大增長空間。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強調,“要建立起擴大內需的有效制度,釋放內需潛力,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加強需求側管理,擴大居民消費,提升消費層次,使建設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成為一個可持續的歷史過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擴大消費、暢通供需循環的關鍵時期。切實提高百姓收入水平,引導社會穩定預期,加快培育壯大新型消費,以消費升級引領供給創新、以供給提升創造消費新增長點,打通制約經濟增長消費堵點,更好發揮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費需求的承載力。
消費的前提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取決于居民收入水平。新冠肺炎疫情對部分行業、部分群體的收入產生了影響,特別是部分困難群體、低收入和剛脫貧群眾生活受到極大沖擊,制約了他們的消費能力。因此,要健全就業服務網絡,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提升就業質量,促進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人群多渠道就業創業。更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支持企業開展崗位技能提升、轉崗適應培訓,提高勞動者適應技術變革的能力。完善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費能力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不斷提高群眾收入水平。穩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逐漸形成“橄欖型”收入分配結構,穩固消費的基本盤。鞏固脫貧攻堅成效,建立低收入群體基本生活現金救助、實物救助和救助服務相結合的社會救助方式,幫助低收入群體穩定收入,維持消費水平。
引導心理預期,鍛造消費需求的動力源。
消費者心理預期對其消費行為影響重大,正是因為消費者對未來預期的謹慎性,即使收入水平穩定也會保守消費,加大儲蓄力度,以備未來應急之需。消費曲線在多數行業、城市、區域還呈現下降趨勢,也反映了消費者心理預期偏冷。2020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1210元,比上年名義增長率下降1.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下降4.0%。因此,要綜合施策來引導消費心理預期,讓群眾“敢消費”“能消費”,促進消費回暖,進而暢通國民經濟循環。要持續加大財政投入力度,不斷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健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真正實質性解決老百姓的后顧之憂。
優化消費環境,打造消費需求的穩定器。
消費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消費環境的影響,良好的消費環境有利于減少人們的消費風險、消除消費恐懼,使人們放心消費,從而擴大消費需求。因此,要加快建立健全高層次、廣覆蓋、強約束的質量標準和消費后評價體系,強化消費領域企業和個人信用體系建設。順應新型消費發展規律,在審慎包容監管的前提下,加快出臺電子商務、共享經濟等領域相關配套規章制度。完善消費者權益保護體系,創新監管方式方法,加大消費領域違法違規懲戒力度,強化線上線下消費者權益保護,創建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
提高供給水平,激發消費需求的新熱潮。
人的消費升級將由物質形態的基本消費轉向精神文化層面的綜合消費。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必然導致高質量消費,成為經濟發展主流。近年來,文化、教育、體育、旅游、休閑娛樂消費占比明顯上升。近年來“網紅經濟”“打卡經濟”、新型消費場景、新型消費業態不斷涌現,宅消費、社群消費、生鮮電商、在線教育、線上娛樂、中央廚房等發展迅速。因此,要更新消費理念、改變供給方式,甚至把原來主要面向國際市場的產品和服務向國內轉移,適應新型消費群體的新興需求。放寬服務業領域準入限制,改善交通路網、網絡基礎設施和物流條件,加大教育、育幼、養老、醫療、文化、旅游等服務業優質供給,加快培育智慧旅游、在線教育、互聯網醫療等消費新模式新業態,加快新型消費擴容提質,努力開拓城鄉消費市場,進而釋放出無與倫比的消費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