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再次向全黨全社會發出重農強農抓農的明確信號,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發出了號召、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推進“三農”發展是“十四五”重點任務
“三農”問題歷來是社稷之重、國之大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要堅持用大歷史觀來看待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只有深刻理解了“三農”問題,才能更好理解我們這個黨、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因此,要把鄉村振興上升到中華民族復興的高度來認識,科學把握新形勢下“三農”的歷史定位。
從時間節點上看,2021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更是處于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歷史關口。在這個關鍵時間節點上,必須充分運用好脫貧攻堅成果,借勢而為、順勢而上,全力以赴推進鄉村振興,千方百計穩住農業這個“基本盤”。
從戰略全局上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突出的短板依然在農業農村,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也在農業農村;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有效化解各類風險挑戰,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業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希望也同樣在農業農村。新形勢下,推進“三農”發展,守好“三農”基礎,既是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撐。
打通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銜接渠道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是從集中力量脫貧攻堅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過渡期內,要重點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打通二者之間的銜接渠道,實現多層次、多領域的綜合性銜接。
產業發展要銜接。要把產業扶貧轉到縣域內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的培育和發展上來,將產業興旺與農業現代化、工業化、信息化和城鎮化結合起來,以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引領產業發展,讓產業興旺的成果惠及全體農戶,實現共同富裕目標。對貧困戶要從產業扶貧轉向產業帶貧,使貧困戶的收入從家庭經營轉向就業為主,脫貧路徑從產業脫貧轉向就業脫貧。
政策措施要銜接。要按照推進鄉村振興的目標要求,對現行脫貧政策進行全面梳理,該完善的完善、該強化的強化、該接續的接續,尤其是各級財政投入的扶貧資金要在保障鞏固脫貧成果的基礎上,逐步轉移到鄉村振興上來,對面臨困難的已摘帽貧困縣繼續給予政策資金扶持。
工作機制要銜接。要借鑒脫貧攻堅成功經驗,實行“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鄉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強化“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制度保障,尤其是縣委書記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三農”工作上,當好鄉村振興“一線總指揮”。同時,進一步完善責任體系、動員體系、推進體系、考核體系等方面實施細則,確保責任不變、力度不變、隊伍不變。
抓好耕地和種子,保障糧食安全
“洪范八政,食為政首”,“民以食為天”。作為擁有14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保障糧食安全一直是一個永恒的課題。習近平總書記反復諄諄告誡,“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
嚴守糧食安全的生命線。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要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改善提升農機裝備、農田水利和倉儲物流等設施條件,加快補齊農業基礎設施短板。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不斷提升耕地質量的信息化、智能化、精細化管理水平,把“藏糧于地”落到實處。穩定和加強種糧農民補貼,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實行“米袋子”黨政同責,夯實地方黨委政府保障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
加快育種核心技術創新。糧食是社稷之本,種業是糧食之基。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種子關系著中國人的飯碗安全問題。要充分發揮農業科技創新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布局建設一批重點實驗室、重大科學設施裝置,加大種業技術、重點品種研發和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力度,選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良好市場前景的優良品種,破解種源“卡脖子”問題。推進良種、良技、良法相結合,農機、農藝相配套,加強糧食生產技術集成和推廣,確保“藏糧于技”落地見效。
堅持目標導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涉及農業農村工作的方方面面,頭緒多、任務重,其難度系數、復雜程度超過脫貧攻堅。因此,必須堅持目標導向,瞄準關鍵環節,明晰推進路徑。
聚焦農業高質高效,著力在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上下功夫。要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區域布局和產品結構,穩定優勢區糧食等大宗農產品面積,推動生豬產業轉型升級和草食畜牧業發展。加快發展數字農業、智慧農業、高效設施農業,推動農業節本提質增效。大力發展代耕代種、土地托管、統防統治等農業社會化服務,把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加強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打造休閑農業、農村電商等新業態,全產業鏈提升農業競爭力。
聚焦鄉村宜居宜業,著力在實施鄉村建設行動上下功夫。要圍繞推進農村現代化抓建設,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農村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重點建設好農村交通、電力、通信、飲水等基礎設施。圍繞完善農民生活設施抓建設,重點建設好鄉村中小學校、鄉鎮衛生院、農村養老院、文化體育設施,實現農民生活設施的便利化。圍繞鄉村生態宜居抓建設,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加大農村面源污染防治力度,繼續推進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廁所革命,讓鄉村成為環境優美的美好家園。
聚焦農民富裕富足,著力在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上下功夫。要持續推進農村系統性、集成性改革,盤活農民手中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資產收益分配權,讓各種紅本本真正發揮作用,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推動城市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步向農村地區轉移,積極發展特色縣域經濟,通過“培訓+上崗”等方式,有針對性地做好務工人員培訓,提高就近就地就業技能,增加就業機會和工資性收入。擴大以工代賑項目實施范圍,讓農民直接參與農村生活環境治理、小農田水利建設、村組主干道路面硬化管護等基礎設施建設,使其在家門口有活干、有錢賺。
(作者:張道明,系河南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經濟評價體系首席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