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0年8月下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基本問題》一書由人民出版社和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正式出版。該書提綱挈領,以點帶面,深入闡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豐富內涵、核心要義和鮮明特色。人民網理論頻道節選其中篇章連載,以饗讀者。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新發展理念是對人類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總結,順應人類發展大勢和時代潮流,契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新問題,是引領新時代偉大實踐的科學指引。
一、人類發展大勢的深刻洞察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不是憑空得來的,而是在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基礎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國內外發展大勢基礎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洞察。
人類社會發展歷程告訴我們,發展必須依靠創新引領,因循守舊的路子行不通。地理大發現特別是工業革命以來,世界發展浪潮風起云涌,無不以理念變革、科技進步為先導。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曾談道:“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如此巨大的生產力歷史性發展,是與文藝復興和科學革命打破長期束縛人們的思想桎梏分不開的??萍几锩彤a業變革,帶來發展的脫胎換骨、生產力的突飛猛進。許多西方國家抓住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機遇,實現群體性崛起,深刻改變了國際力量的對比。然而,一些曾長期處于領先地位的國家和地區,卻由于思想禁錮、閉關鎖國等原因未能抓住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機遇,發展由盛轉衰,逐漸落后于時代,甚至淪為一蹶不振的地步。
人類社會發展歷程告訴我們,發展必須是協調發展,有增長無發展的路子行不通。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發展經濟的任務重新提上日程,“經濟增長論”再次出場,主張發展即增長,增長即發展。在這樣的觀念主導下,許多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把經濟增長作為頭等大事,把工業化作為首要目標,把GDP增長作為唯一標準。“經濟增長論”促進了戰后一些國家經濟騰飛,但也帶來了經濟結構失調、收入分配不公、農業農村凋敝、資源過度消耗等嚴重問題。嚴峻的現實迫使人們反思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的問題,重新認識“增長與發展”的關系。今天,一些發達國家過度推崇金融業及其衍生產品,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嚴重脫節,導致金融危機爆發,給全球經濟帶來深重災難,教訓十分深刻。
人類社會發展歷程告訴我們,發展必須是可持續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行不通。自然、環境與生態系統是人類永續發展的前提條件。人類與自然休戚相關、榮衰與共,人類應當敬畏自然、善待自然、保護自然,合理調節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在《自然辯證法》中,恩格斯告誡我們:人作為主體,可以通過人類活動使自然界為自己的目的服務。“但是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然而,恩格斯的警告并未改變資本剝奪自然的欲望,也未能阻止人類踐踏自然的腳步,西方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理念依然大行其道。環境污染特別是20世紀30年代以來發生的“八大公害事件”,70年代后出現的臭氧層損害、全球氣候變暖、生物多樣性銳減以及空氣、水質、土壤污染問題,使人們認識到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發展的生產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人類社會發展歷程告訴我們,發展必須向世界開放,封閉發展的路子行不通。伴隨全球化的歷史洪流,人類在開放和封閉中不斷進行艱難抉擇:1929—1939年,面對世界經濟危機,各國紛紛采取以鄰為壑的經濟政策,貨幣競相貶值、提高關稅、組建排他性經濟集團,這是人類社會滑向第二次世界大戰深淵的一個重要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關稅和貿易總協定》確定了國際貿易基本規則,各國相互減讓關稅,推進自由貿易,世界迎來了全球化新一輪高峰,經濟發展呈現良好態勢。20世紀下半葉,全世界成功從中等收入進入高收入的經濟體,無一不是奉行開放發展理念。進入21世紀,人類再次站在全球化的十字路口。受美國金融危機和歐洲債務危機等影響,保護主義、民粹主義、孤立主義在一些國家抬頭,美國高舉“美國優先”“美國第一”的旗幟,全球化遭遇曲折。盡管如此,經濟全球化依然是大勢所趨,開放合作依然是各國發展的強大動力。
人類社會發展歷程告訴我們,發展成果應由社會共享,畸形發展、兩極分化的路子行不通。西方傳統發展觀,本質上是“見物不見人”的發展觀。這種發展觀認為,發展是一個經濟過程,資本增值和擴張是經濟增長的唯一目的。在市場法則主宰一切的社會,物質財富的增長以貧富兩極分化為代價,人往往成為資本增值的手段。“見物不見人”的發展大行其道,直接后果就是社會畸形發展、財富兩極分化。這既是一些國家發生“顏色革命”、政治社會動蕩的重要根源,也是目前一些國家民粹主義泛起、逆全球化思潮抬頭的重要原因。歷史和現實反復證明,發展如果不以共享為前提,不以人為目的,不僅缺乏社會公平正義,更違背社會發展規律,是不可持續的。
當今世界,許多國家都積極創新發展理念、完善發展戰略,力爭贏得發展主動。美國出臺《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重振美國制造業框架》,旨在占領高端制造的制高點;歐盟制定《歐洲2020戰略》,提出實現以發展知識經濟為主的智能增長、以發展綠色經濟為主的可持續增長、以提高就業和消除貧困為主的全面增長;日本制定《日本再興戰略》,提出發展“社會5.0”,目標是創造一個“更加以人為本的超智慧社會”;俄羅斯制定《2024年前俄聯邦發展國家目標和戰略任務》,德國制定《國家工業戰略2030》,英國推出《工業2050戰略》,瞄準的都是科技創新的制高點。
發展問題歸根到底是理念問題,發展戰略競爭透射的也是發展理念之爭。中國共產黨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汲取各國發展的經驗教訓,是借鑒更是超越,有共性更有自己的特色。樹立和貫徹新發展理念,是我國發展占據時代制高點,維護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國際競爭中贏得優勢、贏得主動的重要法寶。
二、我國現實發展的內在要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但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發展仍然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仍然需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繼續推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但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
新發展理念是針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提出的治本之策。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遇到一系列新情況新矛盾。從國內看,我國經濟發展正處在經濟發展速度換擋節點、經濟發展結構調整節點和經濟發展動力轉換節點。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低成本資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驅動力明顯減弱,經濟增長需要更強的驅動力量。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面臨著增長速度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經濟結構調整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舉,發展動力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這些變化,是我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的必經過程。從國際看,我國出口優勢和參與國際產業分工模式面臨新挑戰。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世界經濟進入深度調整期,全球貿易發展進入低迷期,導致我國出口需求增速放緩。同時,從一些世界貿易大國的歷史經驗看,隨著我國貨物出口占世界總額的比重超過10%,我國出口增速拐點已經到來,今后再要維持出口高增長、出口占國內生產總值的高比例已不大可能。這就必須把經濟增長動力更多放在創新驅動和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上。面對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再沿襲粗放發展模式、簡單地追求增長速度,顯然是行不通的,必須確立新發展理念來引領和推動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新發展理念是針對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和挑戰提出的戰略指引。經過新中國成立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不懈努力,我國總體上正在步入“發展起來以后”時期,各種矛盾和問題的關聯性、疊加性、復雜性越來越突出。比如,我國雖然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經濟規模大而不強、經濟增長快而不優的問題并沒有解決,經濟發展仍然倚重資源和勞動力等要素投入,創新驅動力不夠,創新能力不強,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問題仍然比較突出,不同地區、不同領域的生產力水平和布局很不均衡,一些地區、一些領域、一些方面還存在發展不足問題,發展任務仍然很重;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難以承載高消耗、粗放型發展,生態環境壓力并沒有根本緩解;我國對外開放水平總體上還不高,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還不夠強,應對國際經貿摩擦、爭取國際經濟話語權的能力還比較弱,運用國際經貿規則的本領也不夠強;發展還存在經濟增長與民生改善不平衡的問題,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脫貧攻堅任務艱巨,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還面臨不少難題,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仍有待提升。這些問題都是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進程中必須解決的。新發展理念就是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的,是解決發展難題、實現永續發展的對癥良方。
總之,發展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發展環境不會一成不變,發展條件不會一成不變,發展理念自然也不會一成不變。根據發展環境、發展條件的變化適時創新發展理念,是應對發展難題、開創發展新局面的內在要求。
三、被發展實踐所證明的先進理念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世界經濟發展進入轉型期、世界科技發展醞釀新突破的發展新格局,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加快形成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享的機制和環境,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
一是堅持創新發展,推動增長動能轉換。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體制改革大步推進,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新動能對經濟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2年的52.2%上升到2018年的57.5%,國家綜合創新能力列世界第17位。二是堅持協調發展,增強發展的整體性。實施“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重大戰略,謀劃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進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區域之間差距不斷縮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城鄉收入差距從2011年的3.13倍縮小到2018年的2.69倍。三是堅持綠色發展,增強發展的可持續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能源資源消耗強度大幅度下降,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取得明顯成效,環境狀況得到改善。四是堅持開放發展,打造對外開放新格局。倡導和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發起創辦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設立絲路基金,倡導合作共贏理念,為我國發展拓寬了國際空間。高舉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旗幟,積極引導經濟全球化朝著正確方向發展,我國對全球經濟發展的影響力、對全球經濟治理的話語權大幅度提升。五是堅持共享發展,增強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黨的十八大以來,城鎮新增就業累計7800萬人以上,居民收入增長總體快于經濟增長,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貧困人口減少9300萬人以上。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保障水平穩步提高,人民健康和醫療衛生水平快速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不斷提高,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
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我國成功應對國內“三期疊加”和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持續發酵的雙重壓力,經濟社會保持穩定發展,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再上新臺階。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年均增長7%左右,經濟總量從2012年的54萬億元增加到2019年的99萬億元。我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年均超過30%,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源和穩定器。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從根本上來說都是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決端正發展觀念、轉變發展方式、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的結果。實踐充分證明,新發展理念是新時代指引我國發展實踐的先進理念,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遵循。
(注:本文系該書第五章第一節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