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民權林場申甘林帶,和風撲面,嫩芽初綻,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3月24日上午,隨著200多名媒體人的到來,安靜的林區頓時熱鬧起來。來自中央駐豫主要媒體、省直主要新聞單位以及商丘市主要新聞單位的媒體人,都奔著“媒林”而來。
由省委宣傳部組織的“共植媒體林同迎故道春”植樹活動就在這里舉行。規劃建設的160畝“媒林”,是未來申甘林帶內一處具有特殊教育意義、標志性的地標,將成為我省宣傳思想戰線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教育實踐基地。
驅車穿行在3萬多畝的申甘林帶,眼中除了樹還是樹。大家連連贊嘆:“樹栽得真多!”“太壯觀了!”“不愧是河南的‘塞罕壩’!”
民權林場是本報走轉改活動中發現的重大典型,2018年1月9日,本報以《河南有個“塞罕壩”》為題,率先報道林場三代人68年初心不改、久久為功,將昔日的茫茫沙丘改造成生命綠洲的綠色傳奇,引起社會強烈反響。隨后,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中央和省內媒體紛紛聚焦黃河故道上的這方熱土,連續推出多篇重磅報道,掀起了學習河南“塞罕壩”的熱潮。
啟動儀式結束后,媒體人個個摩拳擦掌,熱情高漲,與300余名當地干部群眾、志愿者一起,揮锨培土,植綠成行。
人民日報河南分社社長龔金星一邊拎起鐵锨大步走向植樹地點,一邊興奮地揮著手說:“去年發現一片林,今年再添一片綠。媒體人不僅要宣傳好生態文明建設典型,也要以實際行動建設綠水青山。”
新華社河南分社社長王丁一邊植樹一邊感嘆:“這個地方選得非常好。我們腳底下就是曾經風沙肆虐的黃河故道,從這一片河南的‘塞罕壩’,就能感受到河南的歷史文化和滄桑巨變。”他說,媒體人建設“媒林”,參與植樹活動,是對生態文明建設的一種切身體驗,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一次身體力行的學習,非常有意義。
不一會兒,農民日報河南記者站的年輕記者范亞旭就栽下2棵白蠟樹。他說:“去年第一次來采訪,就被遮天蔽日的綠震撼了,這次有機會在老一輩務林人奮斗的地方接力栽樹,非常激動。”
200多名媒體人中,有20多人來自河南日報報業集團,陣容最大。松軟的沙土地上,大家深一腳淺一腳,顧不得鞋底沾滿了泥、沙土鉆進了褲管,你扶苗,我填土,他澆水,干勁十足。
在歡聲笑語中,他們紛紛表示,民權林場人幾十年如一日執著堅守,筑起這道豫東平原的綠色屏障,精神可貴,令人敬佩。我們報道了他們,更要向他們學習,以實際行動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繼續為全省生態文明建設鼓與呼,采寫更多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精品力作。
勞動的時間過得飛快,2000多株新植的白蠟、欒樹、五角楓、榆葉梅很快矗立在和煦春風中。
這一番熱火朝天的場面,讓民權林場副場長石立忠感慨萬分:“一年來,我們感受到媒體在內的社會各界對綠色的關注和期待。今后,我們將調整發展思路,繼續調整樹種結構,把申甘林帶打造成為集生態保護、休閑觀光于一體的生態樂園,造福廣大群眾。”
“歡迎你們再來!”臨別,林場人誠摯邀請。
看著新栽的幼苗,抹去額頭的汗珠,媒體人欣然應約:“一定會常來看看,愿‘媒林’變得像規劃效果圖一樣花團錦簇,為黃河故道再添新綠!”(記者 王平 陳慧 通訊員 張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