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指出: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不僅體現了科學的城市建設理念,而且讓人感受到濃濃的家鄉情懷,讓人有一種深沉的惆悵和溫暖的牽掛。有一種說法,中國人往上數三代都與農村有些聯系。那么,家鄉的山山水水往往最能寄托我們內心的鄉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叵胄r候上山放牛,看著藍天上白云如雪,眺望遠處青山連綿,做著種種遐想。至今想起,這帶著泥土芬芳的鄉愁,是永遠的美好回憶。
城市化進程不可逆轉,越來越多的人會來到城市生活,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就割斷了與自然的聯系,生活在純粹的人造環境中。望得見山、看得見水,體現的是對大自然的尊重和回歸,傳承著天人合一的中國智慧,啟迪我們重新反思人與自然、城市與自然的關系。中國古人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把自然與人融合起來,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說的就是人類要正確認識自然,人類的行為要順應自然規律。但是,在快速發展的科學技術面前,人類有點忘乎所以,認為人定勝天。殊不知,在自然面前,人類永遠是渺小的。雖然我們可以上九天攬月、下深海探險,但是人類在地震、龍卷風、海嘯等自然災害面前還是顯得力不從心。恩格斯說過,“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會對我們進行報復。”現在看來,敬畏自然、回歸自然,我們需要補上這一課,探索更好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活方式。我們期待著,望得見山、看得見水在實踐中步步深化、變為現實,使城市成為自然天工與人類匠心融合的杰作,讓生活在城市的人能夠欣賞到自然美景,感受到自然魅力,在親近自然中更好享受文明成果。
讓城市融入山水,讓山水點綴城市,時時可見風景,處處牽動鄉愁,這樣的城市才有味道、有傳承,才更能承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F在,我們的城市建設中,千城一面的同質化現象非常嚴重,到繁華大都市,我們看到的都是高樓大廈,都是冰冷的水泥叢林。那么,城市可不可以有情感、有溫暖呢?當然可以。這種情感就是鄉愁,就是歷史文化,就是地域特色。在一個城市,我們可以吃到地道的家鄉小吃,可以看到家鄉風格的建筑,可以看到古樹蒼蒼,可以走進深深幽巷,那種故鄉的味道就會立馬呈現,鄉愁的幸福就會涌上心間。即使對于外來人,也會覺得這是一座有歷史有情感的城市,也會勾起他們對故鄉的眷戀。記得住鄉愁,讓我們重新反思人與城市、社會與城市的關系,要求我們在城市建設中,要注意保留城市原有的地貌風光、文物古跡,融入地域傳統文化符號,打造出每個城市的特色,展現出獨特的城市風采。
雖然我們遠離了故鄉,但是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城市卻會讓我們常常想起故鄉。愿我們的城市有山水點綴而美麗,愿我們的生活有鄉愁相伴而美好!
最后,我想用席慕容的一首《鄉愁》作為結束: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
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
仿佛霧里的揮手別離
離別后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