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中國科學家的精神豐碑
——全國“五個一”獲獎作品《玉米人》簡介
糧食是國家的命脈,是民族繁榮強盛的根基,13億人口的基本國情使中國的糧食安全仍然面臨諸多挑戰。背負著這樣的歷史使命,程相文全身心投入到玉米育種事業,50多年奔波勞作在中原大地和天涯海角,培育出40多個玉米新品種,累計推廣面積達 9200 多萬畝,經濟效益近73億元,榮獲我國科技戰線最高獎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同時,把一個縣農科所發展成為科研與市場結合的農業科學院。期間,他不僅歷經風吹日曬、嚴寒酷暑,還遭受父親、母親和妻子去世的沉重打擊,所有這些,都沒有阻止他追求“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一個品種可以造福一個民族”的夢想,他用實際行動,回答了什么是中國知識分子的責任和擔當。
正是這些輝煌背后的感人故事,打動了作為新聞記者的作家,《玉米人》作者劉先琴曾獲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河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理事?,F任光明日報河南記者站站長。曾獲首屆河南省文學創作獎、河南省青年創作人才獎,40萬字的散文與報告文學集《今生有緣》獲首屆杜甫文學獎。
與其他人物不同,這本書的主人公是一位有著卓越貢獻的科學家,他所從事的事業既來不得半點虛假,又為普通讀者所陌生。為了讓所有這些融入豐富多彩、給人不盡想象的文學世界,把這個極其重大的題材奉獻給讀者,從程相文離開校門就投入其中的河南鶴壁農科所,到他尋覓良種到達的松遼大地,從育種人才聚集的河南農業大學到國家科研院所,劉先琴沿著科學家度過42個春節的天涯海角,重復他的腳印,一步步還原主人公的人生軌跡,尋找他生命中最打動人心的故事。同樣,也力求弄懂他為之拋棄一切的深奧的種子世界,將那些自然科學過程和專業術語體現在文學的字里行間……
最終,作者通過十個章節23萬字的結構,把一位癡迷玉米育種研究科學家醉心于植物生命同時,與人物世界發生的和諧、矛盾、愛情、親情故事生動再現,讓程相文不圖名利、不計得失,從事玉米育種50年的內在動力和高尚情懷,中國知識分子對黨、對國家、對人民忠貞不渝的熱愛得到文學的表述。同時,重大科研項目的專業難度,也通過這些故事,通俗明白的走進讀者視野。
該書由中原出版投資控股集團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后,引起較大社會反響。
中共河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趙素萍代表河南省委在首發式上說,《玉米人》是省委宣傳部“中原人文精神精品工程”2013年度重點項目。作為科技界的優秀代表,程相文不僅用自己的所作所為詮釋了科學家的高尚情懷,而且是對全國再次興起的學習焦裕祿精神的真實呼應。因此,《玉米人》一書的出版,對省委省政府著力建設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對當前開展群眾路線教育活動、弘揚焦裕祿精神有重要意義;對教育廣大青年和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堅守科學精神具有重要意義;對宣傳中原人文精神、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希望全省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科技、教育、農業系統的干部群眾,要結合當前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都來好好讀一讀這本書。更希望廣大青年、學生認真讀一讀這本書,學習科學家的精神品格,從中汲取力量,樹立遠大理想,努力成為國家的棟梁。
曾經擔任河南日報報業集團董事長總編輯的朱夏炎副部長在對本書做出評價時認為,作為資深記者,劉先琴同志在多年為河南新聞宣傳做出貢獻同時,還在文學園地筆耕不輟,使程相文這個成長在中原大地的頂級科學家,不僅從《光明日報》走向全國,還從文學作品里走進讀者心靈,這是黨報記者職業擔當的表現,是光明日報記者隊伍建設的良好見證。
該書發行不久,《人民日報》、《文藝報》、《經濟日報》》《農民日報》《河南日報》等主流媒體都刊發了通訊、消息,包括新浪、搜狐在內的30多家網站刊登了有關消息。
中國作家協會為此與光明日報聯合召開《玉米人》作品研討會,國內一流文學評論家從文學價值和寫作特色角度給予高度評價。
中國作家協會創聯部主任梁鴻鷹在發言中說,報告文學在當代生活中有著多重使命,比如在于昭告,在于提醒,在于呼吁等等。從這些意義上講,報告文學新作《玉米人》,還原玉米育種科學家程相文的奮斗歷程,細致書寫他的命運遭際,揭示科技工作者扎根基層默默奉獻的非凡業績,昭告糧食生產事關國計民生,提醒民以食為天的極端重要,呼吁全力關注糧食安全,給人以多方面教益。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李炳銀認為,欲望是人生的動力之源,欲望時??梢宰笥胰说木窈托袨?,使人表現出異乎尋常的能力和作為來。“我要用我的努力讓農民吃飽飯”,這樣產自眼前和心底的欲望左右程相文的人生和事業方向進程。自此,他創造的僅“浚單20”就增產玉米260億斤的奇跡,是一個科學的育種傳奇。這個獎創造了中國縣級科研單位首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先例,也是以國家獎勵的高標形式對程相文50年不畏艱險,大量生命和勞動投入,堅持科學實踐玉米育種活動的贊賞與肯定,是一種豐碩的成果對程相文當年欲望的滿足。程相文的生命幾乎就在同自己培育的新品種在共生共長,為了生長,不避所有的干擾,只為了新生命的成長。這種頑強的欲望和力量表現,超越很多的世俗功利誘惑,具有非常純粹高尚的普世悲憫和宏闊的情懷。站在人生精神情感和行動高端的人自然會是少數,但正是這少數的人成為了人類的精神高峰,劉先琴用自己的報告文學,為人們走近這樣的高峰描畫出了生動形象的道路。劉先琴在面對這樣的報告對象時,也全然不像很多激情澎湃的推廣,而是以散文的細小、細膩接觸和切近來感受理解對象,以女性的細膩觀察體會和動情描繪的作品,在不肆彰顯的質樸傳遞中,有一種內在的催促動人力量。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陳福民認為,時下眾多文人“追星、捧星”潮中,河南出版部門選擇了對我們社會有著真正貢獻的科學家體裁,而且是農業科學家,并且使用了《玉米人》這樣一個樸素而直觀的題目。這不禁令人想到了那些跟土地一樣廣闊無垠卻又無聲無息的偉大的事物:它們不會自我炫耀,只是默默呈現,它們從不引人矚目,但深深嵌入人類的命運。
中國文學研究所何向陽所長更是直接將此書與《哥德巴赫猜想》開啟新時期報告文學寫知識分子的先河相提并論,認為“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由來與我們文學家的書寫關聯密切。寫程相文,雖與三十多年前徐遲寫陳景潤歷史背景發生了變化,兩位知識分子對象的專業領域也各不相同,但從精神氣質上,又是一致的。事實上,從陳景潤到程相文之間的文學書寫也是堅實和豐厚的,導彈、航天、地質、水稻等各領域知識分子的文學表現,幾乎涵蓋了天上地下,無論是寥如宏闊的宇宙還是微如細芥的種子,伴隨著它們的文學書寫與知識探索一樣也是無窮的,這可能是新時期以來文學的特點之一。無疑,劉先琴作為一位敏感的報告文學作家,續接起了這一文脈。寫知識分子是有難度的。文學寫人的成長成就并不難,難的是寫出支撐一個人成長成就的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寫出人的境界,寫出一個人之所以成為“這一個”的靈魂的溫度。此書做到了這一點。
河南省農業廳有關領導看到此書后,評價其資料詳實,內容豐富,人物豐滿,頃注了作者的心血和汗水,也是作者對河南農業科技工作者摯愛情懷的表露。宣傳贊揚程相文的事跡,進一步激發全省農業干群和科技工作者的熱情,以程相文同志為榜樣,定位履責,格盡職守,敬業奉獻,已經發出通知要求本行業干部職工認真閱讀學習,河南省教育廳也向全省大專院校和科研中心發出通知,要求廣大青年學生和高??蒲腥藛T閱讀此書,以程相文為榜樣,奮發有為,報效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