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寧,天下平。保護黃河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我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推進會議暨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以更強的決心、扎實的舉措,進一步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會議強調,要把牢正確方向,堅決擔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的重大使命。
悠悠母親河,不盡民生情。習近平總書記一直牽掛著黃河,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講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黃河保護治理的千鈞重任,講明了重大方向、重大原則、重大問題。對此,各級各部門要深刻領會、準確把握,把保護黃河的責任和使命牢牢扛在肩上,并迅速落實到行動中。
這是保護國家生態安全的使命所系。河南地跨長江、黃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有太行山、伏牛山、大別山等重要山脈,在全國生態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河南段占黃河干流長度的13%,處于黃河的“豆腐腰”位置,是地上“懸河”最突出、歷史上決口最多的河段。不把黃河保護治理好,不僅制約自身發展,而且影響全國大局。準確把握自身的生態方位、生態定位、生態地位,更加自覺地把保護生態環境作為戰略任務,河南義不容辭、勢在必行。
這是推進河南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據測算,一棵50年生的樹產生的生態價值大約120萬元,打造沿黃生態廊道、建成森林河南產生的生態價值將達到每年3600億元,如果再算上發展生態旅游、特色產業,經濟價值將更高。水資源是最大剛性約束,直接影響地方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潛力在生態、最大的責任也在生態。我省沿黃地區是人口活動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密集區,也是污染較重、生態較脆弱的地區。把黃河保護治理好,攸關億萬民生福祉和河南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針對黃河保護治理中存在的問題,我省有的放矢、狠下功夫,探索出一系列創新舉措。加快實施十大水利工程,在受水區建成大中型引黃灌區50多處;探索“河長+檢察長”依法治河新模式,打好黃河流域“清四亂”殲滅戰,實施黃河流域“百千萬”試點工程,黃河流域18個國考斷面中16個達到或優于Ⅲ類水質;修建4000多座淤地壩攔截泥沙,建設森林河南涵養水源、防風固沙,發揮小浪底水利樞紐作用調水調沙,有效保障了大堤不決口、河床不抬高……但也要看到,取得治理成效的同時,黃河善淤、善決、善徙的特性沒有變,地上“懸河”的巨大風險沒有變,決不能因多年不發大水就心存僥幸、多年不出事就思想麻痹。
在胸懷國之大者中扛穩政治責任,在處理好重大關系中把準正確方向,必須準確把握保護和治理的關系,全力以赴“保”,系統全面“治”,不斷提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準確把握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關系,深刻認識抓生態保護就是抓高質量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才能更好保護生態,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準確把握黃河內外的關系,堅持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協同推進,推動流域保護治理融合貫通。準確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沙的關系,牢牢抓住保護黃河的目標、治理黃河的重點,統籌推進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推動全省生態系統整體好轉。
肩扛千斤謂之責,背負萬石謂之任。保護治理黃河,非一日之功,既謀長遠,又干當下,母親河必將永葆生機、造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