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指出,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黃河故事”承載著中華民族戰天斗地、改造自然的勇氣,蘊藏著中國人民勤勞勇敢、集體至上的精神,濃縮著中華民族萬眾一心、堅韌不屈的情懷。講好“黃河故事”,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注重頂層設計,樹立“大黃河”文化觀。推動沿黃各地之間的合作交流,推動各地的黃河遺址、黃河濕地、黃河博物館的一體化建設,在整體性中突出地域性,在地域性中彰顯整體性,以統籌推進、通力協作、合作共贏的方式,把“黃河故事”講清、講透、講好。
以項目為帶動,將文化優勢產業優勢轉化為傳播優勢。通過打造一批如黃河文化公園、黃河濕地公園、黃河古道風情園、黃河文化產業保護廊道等精品文旅項目,讓黃河文化真正看得見、摸得著、有載體,留得住鄉愁,喚得起記憶,推動活態黃河文化的傳承。重點規劃一批展現黃河文化歷史變遷、精神實質、時代價值的重點項目,以項目為帶動,以成果為導向,推動黃河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文化優勢、產業優勢轉化為傳播優勢。
搭建學術平臺,提升黃河文化的理論闡釋力和現實影響力。黃河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術研究上,黃河文化涉及眾多學科:在哲學層面,黃河文化孕育了民本、尚德、變革、斗爭等哲學理念;在史學層面,一部治河史,見證了中華民族的成長史;在文學層面,黃河文化蘊含著中國古代詩詞歌賦中的諸多重要審美元素;在民俗學層面,黃河遺址具有重大的考古價值。應充分發揮沿黃省份各高等院校、社科院及相關研究機構的作用,搭建以黃河文化為研究中心的學術平臺,整理出版黃河文化相關歷史文獻。組織專家學者加大對黃河文化的跨學科研究力度,講清楚黃河文化中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講清楚黨和政府治理黃河的故事,增強對黃河文化的理論闡釋力,提升黃河文化的現實影響力。
運用新技術新理念,拓展黃河文化傳播渠道。充分利用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構建傳播大平臺。推動以影視歌曲、短視頻、舞臺劇目、實景演出等為表現形式的黃河文化相關資源共享。利用3D、4D等新興視覺技術,打造一批黃河故事、印象黃河、黃河暢想等沉浸式、體驗式項目。利用音頻、短視頻等手段,推出一批面向社會不同群體的音視頻資料。拍攝關于黃河文化的優秀紀錄片,創作一批以黃河流域為背景的優秀文藝作品。將黃河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請和保護充分結合,深耕黃河流域充沛的民俗文化資源,通過攝影、繪畫、文創展覽等載體,使黃河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推動“黃河故事”揚帆出海,享譽全國。
加強基礎教育,提升全民對黃河文化的接受度和認同感。在基礎教育階段,適當安排黃河文化相關課程,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教育層級,編纂嚴謹科學、通俗易懂的黃河文化讀本。在高等院校,可通過開設黃河文化選修課程、舉辦論壇、專題演講等形式,推動大學生群體對黃河文化的深入理解和系統學習。在黨員干部培訓中,可以黃河遺址、黃河博物館等為依托,設置相關課程,加大現場教學力度。通過加大黃河文化在國民基礎教育中的分量,增強黃河文化的感染力和大眾化,使“黃河故事”家喻戶曉,黃河精神代代相傳。
(作者:河南省委黨校 周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