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黃河文化與炎黃文化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有關重要講話的體會

2021-12-15 11:24:16 作者: 來源:
分享到:

習近平總書記去年在鄭州召開的關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對黃河文化和炎黃文化做了集中闡述。他強調要“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他說:“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他提出,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守好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他還指出,“早在上古時期,炎黃二帝的傳說就產生于此。”在我國5000多年文明史上,黃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關中文化、齊魯文化等,分布有鄭州、西安、洛陽、開封等古都,誕生了四大文明和《詩經》、《老子》、《史記》等經典著作。九曲黃河,奔騰向前,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這些關于黃河文化和炎黃文化的重要論述高瞻遠矚、思想精深、內涵豐富,對于我們深刻認識黃河文化、炎黃文化在中華文明發展、中華民族振興中的重要地位,對于我們在新時代進一步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炎黃文化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黃河文化、炎黃文化在中華文明發展、中華民族振興中的地位和作用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這是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的原文。文化是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文化是文明形成的要素,是文明發展的力量,是文明成果的集中反映。黃河文化從考古發現、文獻記載、民間傳說來看,主要形成于七八千年前的黃河流域。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主要發祥地,也是中華文明的主要誕生地。這里資源豐富、氣候溫潤、水草豐茂、動物遍地,非常適合人類生存和發展,是中華民族的先人們最早聚居生存的地方。先人們在這里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創造精神財富,埋下了中華文化的種子,邁開了中華文明的腳步,形成了中華民族的雛形。黃河流域的先人們改造自然、改造社會、改造人類,而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這一獨具中國特色、時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多樣性、系統性、持續性、廣泛性的大河流域文化,即黃河文化,就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炎黃文化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核心要素。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談到黃河文化的時候說:“早在上古時期炎黃二帝的傳說就產生于此。”在去年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更是明確地說:“我們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就逐漸形成了以炎黃華夏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習近平總書記這兩段話非常重要,其核心內容有幾方面:一是說明炎黃文化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是指出炎黃文化不僅是黃河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中華文化的核心要素。三是強調炎黃文化在華夏民族生存發展、中華民族大家庭形成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創造、奠基、凝聚、核心的作用。正因為有炎黃華夏這個“凝聚核心”,才有中華民族“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四是明確中華文明的開創、中華民族的形成,炎黃是人文始祖。五是講清炎黃不是虛無縹緲、人為臆造的神話人物,是具體實在、真實可信的歷史人物。從中我們完全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炎黃文化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核心要素。

黃河文化、炎黃文化在中華文明發展、中華民族振興中的作用,可以概括為四大作用。一是開創作用,開創了中華文明的初始紀元。中華文明的第一個紀元,是黃河文化、炎黃文化開創的。二是鑄魂作用,為中華民族構筑起精神之魂。三是凝聚作用。把一盤散沙的人群凝聚在部落、國家的組織體系中,造就了中華民族雛形。四是推動作用。用文化的力量推動生產發展、社會進步、人的素質提升。

黃河文化、炎黃文化的基本內涵和時代價值

黃河文化從地域區分來看,涵蓋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關中文化、齊魯文化等。河湟文化是黃河上游文化,河洛文化、關中文化是黃河中游文化,齊魯文化是黃河下游的文化。從考古發現來說,黃河文化涵蓋了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這是我們的考古學文化。從思想內容來分,黃河文化涵蓋了炎黃文化、易經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等等。從這三個維度來分析研究,黃河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時期的主體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偉大民族精神的根脈和源泉,有著多種形態、豐富內容和本質特征。習近平總書記講得非常好,黃河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品格。顯然,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神根脈,農耕文化是它的主脈,天人文化是它的靈魂,倫理文化是它的基礎,創新文化是它的本色,儒家文化是它的軸心,由此構成了黃河文化這一中華古文化的基本架構和完整體系,彰顯了黃河文化的豐富內涵和鮮明特色。隨著時代的流變和經濟的發展,不同階段、不同地域、不同族人中的黃河文化和具體內涵也是在不斷的發展變化、豐富提升的。上游文化、中游文化和下游文化是有區別的。在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每個階段的文化也是在不斷發展演變的。

從總體來說,黃河文化的基本內涵、精神實質和時代價值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

一是開拓精神。黃河文化生成、發展時期,正是中國從新石器時代向青銅器時代轉化,是從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轉變的階段,是一個大變革、大動蕩、大發展的時期。在這樣一個歷史時期,求生存、求發展成為先民們唯一的追求,開拓、創新、奮斗、進取就成為時代的主題,也成為黃河文化的鮮明特色。這一時期黃河流域特別是黃河中下游地區,在經濟方面的創造,如農耕工具由單件工具發展到種、管、收、儲等系列化工具。制陶業由品種、樣式的創新發明發展到工藝水平、燒制技術的創造提升,單純的石器制作發展已經到冶銅、冶鐵的制作等等,由石器時代到了青銅器時代,到了鐵器時代。我是覺得可以再細分一點,石器時代到銅器時代,應該有一個玉器時代,因為玉是在石器發明過程中發現的新材料,于是先民們從生活到文化以及制作工藝等方面都發生新的轉變。在文化方面的創造,由刻畫符號發展到甲骨文、金文等成熟文字的產生和使用,由單件樂器的制造發展到系列配套樂器的產生,思想意識由自編自說、獨立發聲到百家爭鳴、相融相合。政治方面的創造,由禪讓制發展到世襲制,由原來的部落圍溝聚居管理到完整的城市居住管治等等。這些創造發明,開拓進取,是原創性的、多方面的、持續性的,有力地推進了黃河流域乃至古中國的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

二是民本主張。黃河文化起源于原始社會的后期,生產力低下,人的生存、生產條件十分惡劣,充分的食物、廣闊的領地,成為人生存和發展第一需要。而食物的獲得、土地的占用,都需要靠人的奮爭,這樣人就成為最重要的生產工具和戰斗力量。一個部落的大小、強弱,就看這個部落的人的多少和力量的強弱。老子說:“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這四大里面最重要的是人大。所以,生育人、培養人、發展人、壯大人是當時社會的頭等大事,這也成為中華民族人本思想的萌芽。后來,作為部落首領、國家君主,從部落利益、國家利益和自己的統治利益出發,這種人本思想就轉變為民本思想,提出“民貴君輕”的政治主張,要求君主為民、親民、愛民、利民,否則天下不太平、王位坐不穩、天理容不下。

三是人文意識。黃河文化十分重視對人的重視和關愛。如《易經·賁卦》中說,“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里講文明以止,是說管理人、管理事,不靠威武,而要用禮樂來教化。這里講:“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更說明了文化的實質是“以文化人”,最終化成天下,可見當時人們對人文的重視意識。

四是仁義道德。黃河文化十分講究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的人品道德修養,強調為政要講仁政,為事要講仁義,為人要講仁愛。這些思想在《易經》、《老子》和孔孟之道中都有充分的反映。

五是和合思想。黃河文化中的和合思想是多方面的,也是源遠流長的。早在原始社會末期,即炎黃時期,人們就萌發了和合思想,希望族人親和、部落和合。到了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有了甲骨文、金文后,就創造了“和”這個字,說明當時人只要有東西吃就能夠和睦,就能夠和諧,就能夠和平,沒吃的就要打、就要鬧、就要搶,社會不得安寧,所以創造了“和”字。這以后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從不同角度對“和合”思想和內涵又做出非常豐富的闡述,要求人與人要和善,人與天要和合,族與族要和睦,國與國要和平,思想要求同存異,文化要和而不同。以上這些思想就是黃河文化的基本內涵,精神實質,也是其時代價值所在。

炎黃文化作為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具有黃河文化的基本特征、基本精神、基本品位,而且還具有首創、引領、融匯的作用。炎黃文化從廣義上講,應該是“三皇五帝”時期先民們創造的物質財富、精神財富之總和。“三皇”一般是指伏羲氏、燧人氏、神農氏,當然也有把燧人氏換成女媧的。“五帝”就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這五帝都是黃帝家族,在位有近千年時間。我們后人講的“炎黃文化”,實際就是三皇五帝文化的概括和提煉,其中炎帝即神農,是“三皇”的代表,黃帝即軒轅是“五帝”的代表,把他們代表的思想文化合在一起就是“炎黃文化”。炎黃文化從狹義上來講,是炎帝和黃帝在位時期所創造的文化。我們一般講炎黃文化是從廣義上來講的。

從民間傳說和古文獻記載及考古發掘成果看,在“三皇五帝”之前沒有明確的較系統的思想文化遺存。而“三皇五帝”之后,即是夏、商、周時期了,夏是目前我們研究確定的斷代史中的第一個朝代,至今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如果我們確定我國文明史從夏開始,那只是四千多年,在這之前那一千多年文明歷史在哪里?一千多年文明史的代表又是誰呢?那就是以炎黃為代表的炎黃時期,擴大一點說就是“三皇五帝”時期。說我們中國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也就是說這段歷史從夏朝再往前一千多年,正好就到炎黃時期。所以炎黃時期就是我國古代文明的開創時期,炎黃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文化。

我在這里要特別強調的是,黃帝文化在炎黃時期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在中華文明的開創史上有特別重要的作用,在研究和傳承黃河文化、炎黃文化中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因為炎黃時期是從炎帝開始的,以黃帝為終結。我國華夏民族的形成和發展,是以黃帝戰勝炎帝、替代炎帝,繼而聯合炎帝部落、蚩尤部落等大小部落后統一中原開始的。“合符釜山”后,黃帝成為中原盟主,在吸納、融會、總結包括炎帝在內的各方思想文化基礎上,在以中原為核心的黃河流域廣大地區各族民眾的生產、社會實踐中,進一步豐富、創新、發展了比較系統、比較全面、比較先進的思想文化,形成了既包容各方又獨具特色的后炎黃時期即黃帝時期的思想文化。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炎帝的《神農本草經》主要是研究藥物秉性,而黃帝的《黃帝內經》就主要研究治病養生,在醫藥養生方面,黃帝就在炎帝研究的基礎上有了很大提高。所以,黃帝文化在炎黃文化、黃河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的地位作用是其他文化不可替代的。

那么炎黃文化的基本內涵、精神實質與時代價值又是什么呢?總體來說,包括了這樣一些內容:

一是開拓創新精神。他們“時播五谷草木,淳化鳥獸蟲蛾”,發明新式農具,推進農業生產;他們制衣裳、蓋住房、吃熟食、興醫藥,以改善民生;他們造車、作舟、修橋、行商,以解決出行困難和發展問題;他們觀天象、察地形、編歷法,探尋自然規律;他們造文字、繪圖畫、定音律、做樂器,創建人類文化;他們建軍隊、制兵器、設營房、布邊防,以保家衛國;他們立國家、建城市、任官員,以創立政體。

二是以民為本的精神?!饵S帝四經·十六經》中黃帝說:“吾畏天,愛地,親民。”并說:“吾愛民而民不亡,吾愛地而地不荒。吾愛民而民不死。吾位不失。”言辭中表現了親民、愛民思想。炎帝嘗百草、為民尋藥,他創造了農具,“以教天下”;他搞“日中為市,交易而退”,目的是“致天下之民”,為了天下蒼生。黃帝“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都反映了以民為本的思想和行動。

三是崇德弘道精神。據文獻記載,黃帝成為部落首領以后,便去峨眉山詢問天皇真人治政之道。天皇真人告訴他,欲治天下,“必先身之”,并說治政之道是:“由義以出信,仗信以著眾,用眾以行仁,安仁以輔道”。黃帝聽后乃“終身弗違”。古文獻也記載:“神農之世,男耕而食,女織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這種以德修身,正人先正己的思想,以仁治政、以仁愛民的行為,在炎黃文化中多有表現。

四是勤奮節儉的精神。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有這樣一句贊美黃帝的文字,說黃帝一生“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說黃帝非常勤奮、操心、用力,并且認真聽取民眾的反映,注意觀察社會的變化,表現出奮發有為、自強不息、甘于奉獻的精神。同時他節約使用水火之物,以保障民生、愛惜錢財、保護生態,特別是對水和火這兩種人類生存必需的東西,要求節約使用。炎帝同樣有黃帝這種勤勉奉獻精神,《越絕書》說,“昔者神農之治天下,務利之已矣,不望其報;不貪天下之財,而天下共富之;不以其智能自貴于人,而天下共尊之。”他勤奮工作,治理天下,不妄圖獲得別人的報答,也不貪財,所以天下共治,得到族眾的尊敬。

五是協和天下精神。炎帝、黃帝的執政理念中都有協和天下的思想和行動。這種協和天下的思想和行動,集中體現在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首先結盟,最后在黃帝的倡導和帶領下,在炎帝的支持和幫助下,“合符釜山”,中原大地乃至更廣闊的地域,東至大海,西至甘肅,北至內蒙古,南至長江的各個部落、各個民族都聯合起來,和諧相處,和平共治,開創了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初始天下。

上面分別闡述了黃河文化和炎黃文化的基本內涵、精神實質和時代價值。我要強調的是黃河文化、炎黃文化中內含的自強不息、奮斗不止、奉獻不已的精神,是黃河文化、炎黃文化最本質的特征、最鮮明的特色、最有價值的特質。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她養育了沿黃及周邊廣泛地區的中國人民,惠及整個中華民族,在五六千年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在中華文明的開創史上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作出了重大貢獻,不愧為偉大民族的偉大母親河。黃河流域之所以培育了那么偉大的民族,之所以涌現了那么偉大的創造,之所以對國家、對民族作出那么偉大的貢獻,完全是世世代代的兩岸人民和杰出的英雄人物自強不息、奮斗不止、奉獻不已的結果,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才斗出這樣一個偉大的民族、偉大的祖國和偉大的人民。所以,自強不息、奮斗不止、奉獻不已的精神是黃河文化、炎黃文化最核心的內容、最本質的品格、最有時代價值的精神。黃河文化、炎黃文化時空相融、內涵相近、本質相同、價值相當、作用相映,在中華民族發展進步中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都需要我們認真學習、傳承和弘揚。

把握好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和炎黃文化的關鍵點

一要學習好。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黃河文化、炎黃文化的重要論述,是作為整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一戰略思想的組成部分來講的,內容豐富、思想深刻、意義重大。要實現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要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炎黃文化,首先要學習好、研究好、掌握好、運用好習近平總書記這些重要講話的具體內涵、精神實質以及重要意義,而且要把這些重要思想真正融匯到自己思想里,落實在自己行動上,貫徹在自己工作中,這是最重要的。

二要保護好。黃河文化、炎黃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保護好是首要任務。首先,要思想重視。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炎黃文化是我們民族的始祖文化。作為一個民族不能沒有根和魂,作為一個中國人不能忘了老祖宗。其次,要摸清家底。黃河流域的歷史文脈是如何分布、如何綿延的?黃河文化、炎黃文化的重要遺址、遺物、遺文到底有多少?在哪里?現在的狀況怎么樣?都要設法調查清楚、登記在冊。應該說有些流域的文化雖然歷史也很久遠,但沒有延續下來,中斷了。而我們的黃河文化,從古至今一直延續到現在,沒有斷過。所以我們要把這些家底理清。再次,要依法保護。要用嚴格的制度和法規保護黃河文化、炎黃文化,使它們的遺存不遭到任何損壞和遺失。

三要傳承好。首先,要學懂。通過學習掌握黃河文化、炎黃文化的基本內涵、精神實質。其次,要弄通。就是要弄明白黃河文化、炎黃文化如何產生的、如何發展的,兩者是什么樣的關系,在歷史上發揮了什么作用,有什么現實意義和什么樣的時代價值。再則,要做實。就是要通過各種途徑,運用多種方式,借助不同載體,把黃河文化、炎黃文化宣傳好,使之進校園、進家庭、進教材,進而入耳入腦入心。

四要弘揚好。弘揚好黃河文化、炎黃文化,關鍵是遵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對這些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就是要古為今用,要根據時代的發展和現實需要,把幾千年前形成的黃河文化、炎黃文化的思想精髓、基本內涵、價值趨向轉化為推動新時代發展進步的精神力量。創新性發展,就是要推陳出新,把幾千年前的古文化中的有益內容、精神實質用新的思維、新的故事、新的形式進行新的發揮、新的闡述、新的傳播、新的運用,結合現實的需要對古文化進行創新、發展。

五要利用好。黃河文化、炎黃文化是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豐厚的物質財富;是強大的凝聚力,也是生生不息的生產力。黃河流域和炎黃當年活動及治理的地區,有著豐富、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遺存。在流域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要積極、科學、有效地開發利用黃河文化、炎黃文化,充分發揮其凝聚力、生產力的作用,為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服務。開發利用要走文化+旅游+科技的路子,在政府主導下推進產業化、市場化、數字化、智能化發展,給文化創新發展增添活力,插上翅膀,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我們堅信,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關于尊重、保護、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黃河文化、炎黃文化的重要思想論述的指引;有各級黨委政府的組織、落實;有社會各界的熱心支持,黃河文化、炎黃文化的保護、傳承、弘揚的工作一定能取得豐碩成果,黃河文化、炎黃文化在中國人民為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道路上,將永遠會發出燦爛的光芒。

(作者系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咨詢委員會主任、中共河南省委原書記 徐光春,這是他7月25日在鄭州有關研討會上的主旨演講 )

分享到:
亚洲精品一线在线观看|久久国产亚洲精品超碰热风|亚洲女同一区二区|推油少妇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看片LUTUBE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