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書記王國生在全省文化旅游大會上強調,要以深化文化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全域旅游為主導,加快構建“一帶一核三山五區”文化旅游發展格局,推進文化旅游大省向文化旅游強省轉變。我省文化旅游業有資源優勢、發展基礎和巨大潛能,具備打造文化旅游全業態精品佳作的得天獨厚條件。但與文化旅游業發展要求相比,我省文化旅游業在供給結構、體制機制、配套支撐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建設文化旅游強省,需要準確把握我省文化旅游發展的基礎、趨勢和機遇,聚焦資源稟賦和特色優勢,圍繞游客需求推動文化旅游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在產業整合、全域旅游、品牌建設、體制機制等方面下功夫,激發文化旅游企業動力活力,切實提升文化旅游品質內涵,提高文化旅游產業整體競爭力。
推動產業整合,提高產業集中度。促進產業資源整合、結構優化,是提升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一是以高水平規劃引導資源投向。適應新時代文旅消費趨勢,站位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突出中原人文特色和地域山水風光差異,促進多業態融合創新,打造引領時代潮流的旅游精品。很多山水資源自然延伸而跨越不同行政區劃,部門協同和區域聯動非常關鍵,必須秉持全省一盤棋思想推進全域規劃、多規合一。要完善規劃編制的協調銜接機制,加強規劃實施管控,深化規劃執行監督問責,避免各地各行其是、同質競爭。二是優化企業結構。提高產業準入門檻,倒逼企業加快整合、提高規模、集約發展。實施龍頭文旅企業培育工程,對內支持領軍旅游企業跨地區跨所有制兼并重組、托管經營等實現品牌化、連鎖化發展,做大規模、做優特色;對外積極引進知名旅游企業落戶河南,發揮其運營管理優勢、高端人才優勢、品牌競爭優勢等,帶動我省文化旅游業發展。三是發揮投資平臺的產業整合效應。加快組建省文旅投資集團,謀劃啟動一批重大文旅項目,發揮省文旅投資集團和省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基金作為國有投融資平臺的資本放大效應,提高國有資本控制力、帶動力和影響力,撬動社會資本進入,帶動行業資源整合,提高行業發展活力。
以全域旅游為方向,提升旅游品質內涵。發展全域旅游不能“四面開花”,要突出重點地區、優勢領域,加強區域協作。一是突出重點地區,打造骨干支撐??臻g上,以“一帶一核三山五區”為重點,各地應聚焦自身定位和優勢,打造有特色、有代表性的精品。山水景區應深度挖掘文化內涵,融入節慶活動和演藝元素,拓展產業鏈條,豐富展示載體和價值內涵。城市旅游應突出歷史街區保護、節慶展會活動、博物館和沿街傳統建筑風貌展示、城市游園建設,將本地特色文化符號融入城市公共建設,讓文化看得見摸得著,讓城市有特色有品位。鄉村旅游應以服務周邊相應能級城市居民的就近休閑娛樂為著力點,以生態觀光、農業體驗和民宿為主業,開發一批以康養、休閑娛樂、農業觀賞采摘、研學體驗等為主題的周末休閑度假產品。特色小鎮是歷史文化、特色產業、建筑風貌、生活習俗的集合體,是旅游與城鎮化的結合點,應做好規劃設計、項目招商、設施配套,作為展示本地產業特色、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的窗口,以點帶面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對于登山、滑雪、露營、探險等“小眾型”旅游需求,應少布點、多著力、優化布局、打造精品,更好地滿足本省需求、服務輻射全國。二是突出業態融合,打造旅游精品。打破產業跨界融合的制度羈絆,找準結合點和載體,推進“旅游+”或“+旅游”,實現旅游與文化、體育、康養、教育、農業、工業等產業的滲透融合,宜融則融、能融盡融,拓展旅游業的存在形式和發展空間。文化是旅游業的靈魂,應充分發揮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基金的牽引作用,提高旅游的文化內涵、科技支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三是著眼特色優勢,打造精品旅游線路。精心設計打造黃河絲路游、中華古都游、中國功夫體驗游、中原山水游等彰顯河南文旅特色優勢的精品線路,加強線路內景區之間的營銷協同,支持旅行社配合酒店、航空公司、景區、保險公司等打包出售相關產品,豐富季節性產品,確保四季有景有游,做出的精品線路能夠獲得旅行社和游客認同。
深化旅游管理體制和服務機制改革。一是優化國有旅游企業管理體制。在重點國有景區推行“管委會+旅游開發公司”模式,以管委會集中行使景區運營企業管理、游客行為引導、商戶經營行為監管等行政職權,下設國有旅游開發公司,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在政企分開、獨立核算的前提下進行市場化運營。二是提升旅游公共服務水平。提升游客服務中心建設水平,搭建全省統一調度的智慧旅游大數據平臺,為景區企業運營提供游客動態信息,為游客出行提供時空指導,為行業政策制定提供市場依據,為風險監測預警、突發事故處置提供現場信息。三是推進博物館衍生品生產。支持博物館等文化事業單位在文創產品創作、研學旅游等方面進行探索,讓沉睡的文博資源活起來,讓文創人員潛能得到充分釋放。
精準營銷推介,提升區域旅游品牌。針對不同旅游群體進行市場細分,開發適銷對路的文化旅游產品,推動區域旅游品牌與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協同推廣,提高境外營銷的精準度。一是檢視區域旅游品牌形象標識。根據旅游資源稟賦和各類旅游產品供給結構和客源結構,定期評估區域旅游宣傳口號的有效性,做好動態調整。二是多維發力、綜合配套宣介。區域品牌需要有體現地域特色文化、承擔的國家政治經濟功能、文藝精品、城市建筑風格、名人逸事等多因素綜合支撐。應拓展旅游發展視野,樹立綜合產業綜合抓的觀念,對有助于提高地域整體形象的文藝作品、賽事活動、開放平臺、媒介形式等都要統籌考慮、協力支持。三是突出區域協同,共育集體品牌。搭建合作平臺,圍繞“三山一水”旅游資源整體開發,支持相關市縣構建雙邊、多邊旅游合作交流機制。比如,可以支持鄭州、焦作協同發展以少林、太極為代表的中國功夫,將其打造成名副其實的繼長城、熊貓之后第三張中國文化旅游名片。
加強配套支撐體系建設。一是創新土地供應。由于不少山水景區涉及的主要是基本農田以外的林湖用地,可以采取異地占補平衡和點狀供地的方式為旅游業發展提供便利。要加緊研究謀劃,探索出臺點狀供地、先租后讓、租讓結合的實施細則,及時對接旅游企業用地需求。二是強化人才支撐。文化旅游業從創意構想、市場分析到規劃設計、營銷策劃等,都嚴重依賴高端人才。探索柔性引才制度,彌補我省高端文化旅游人才短缺瓶頸,舍得重金面向海內外招標創意設計,敢于在股權激勵、薪資報酬、配套條件等方面打破常規。三是補齊交通短板。建議大力實施旅游交通暢達工程,持續爭取呼南高鐵豫西通道建設,適應“快旅慢游”新趨勢,規劃建設重點旅游環線??土鬏^大的3A級以下重點景區,可在重要旅游時間節點開設旅游公交,解決“最后一公里”通達問題。
(作者:省委政研室 劉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