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實做好“六穩”工作 全面落實“六?!比蝿?/h1>
2021-12-16 15:46:28 作者: 來源:
分享到:

扎實做好“六穩”工作 全面落實“六保”任務

——深入學習貫徹省委十屆十一次全會暨省委工作會議精神

編者按:省委十屆十一次全會暨省委工作會議對下半年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作出安排部署,明確了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結合我省實際,需要把握好“保”“穩”“進”“蓄”四個方面,以保促穩、穩中求進、進中蓄勢,為決戰決勝、更加出彩夯實基礎。本報特邀請省社科院四位專家,就如何抓實抓好“保”“穩”“進”“蓄”四方面重點工作進行闡述和解讀。

“保”住底線 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陳明星

省委十屆十一次全會暨省委工作會議指出,保是基礎、是著力點,守住“六保”底線,就能穩住經濟基本盤,這是對當前形勢下科學應對風險挑戰、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的準確把握。要堅定信心、科學應變、砥礪奮進,以“保”的良好成效推動全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堅定信心,危中求機守底線。當前,全球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仍然嚴峻復雜,疫情影響通過貿易鏈、產業鏈、就業鏈向我省傳導,導致實體經濟經營困難、穩就業壓力加大、消費需求復蘇緩慢等問題突出,且新一輪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的區域競爭更趨激烈,全省發展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但同時,全省經濟仍具有強大韌性,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帶來政策機遇,兩大國家戰略疊加效應顯著增強,經濟基本面長期向好,市場需求潛力巨大,并面臨擴大內需、新經濟發展、新基建布局、內外開放聯動、黃河保護治理等多重機遇。面對復雜多變的形勢,既要增強憂患意識,做好應對各類風險挑戰的準備,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更要堅定信心決心,強化育新機開新局的責任擔當。要善于揚長避短、揚長補短,危中求機、化危為機,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為戰勝風險挑戰、確保如期實現目標鋪路筑基。

科學應變,努力下好先手棋。要全面對標對表高質量發展要求和“六保”目標任務,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保”住經濟社會發展基本盤。一是抓牢常態化疫情防控,創造良好發展條件。持續繃緊疫情防控弦,突出中高風險地區來豫返豫等重點人員管控和農貿市場、餐館、醫療機構等重點場所管理,抓好口岸出入境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管控,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守住來之不易的防控成果。二是抓牢脫貧攻堅,交上高質量答卷。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聚焦“三山一灘”地區和脫貧任務重的縣村,聚焦特殊貧困群體,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全面完成剩余減貧任務,確保脫貧質量。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支持扶貧產業恢復發展,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鞏固提升脫貧成果。三是抓牢穩企業保就業,做實民生之本。就業是最大民生,是“六穩”“六保”的第一位任務。要突出穩企業保就業,全面落實穩企政策,暢通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渠道,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不斷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穩住市場主體、保住就業崗位。積極創新舉措、完善服務,通過開發公益性崗位、扶持自主創業、加強技能培訓等,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發揮好社會保障的兜底作用,切實保障低收入群體、特殊困難群體基本生活。四是抓牢糧食生產,夯實發展“壓艙石”。河南作為全國產糧大省,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當前,要抓好秋糧管理,加快恢復生豬產能,加大“三農”領域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投入,持續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持續提升農業產業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確保農業豐收農民增收。

砥礪奮進,以“保”促行穩致遠。一是堅持底線思維。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必須切實增強危機意識、緊迫意識,充分估計困難、風險和不確定性,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把“底線思維”貫穿始終,強化問題導向,實事求是查問題、找短板,拿出管用的實招、硬招、新招,確保完成“六保”各項目標任務。二是常葆“趕考”心態。“六保”是為解決和克服當前突出矛盾和風險隱患實施的積極舉措,因此“保”既是當務之急,也是長遠之計。只有做到“保”,才能穩住經濟基本盤,兜住民生底線,為以保促穩、穩中求進、進中蓄勢奠定基礎。因此,要增強憂患意識、常葆“趕考”心態,以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坐不住的責任感,在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戰大考中交上讓黨和人民滿意的答卷。三是淬煉“六保”能力。當前正處于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決勝當口、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深刻變革的重要時間窗口,要在“保”上下功夫,守住經濟社會發展的底線,必須提高改革創新能力,增強創新思維,加強學習實踐,敢于探索路子;提高駕馭風險能力,樹牢憂患意識,健全完善防控機制,增強斗爭本領,強化法治思維,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提高群眾工作能力,始終與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一起苦、一起樂,讓群眾生活越來越好、心越來越暖;提高狠抓落實能力,對明確的任務、布置的工作、定下來的事情,執行要更堅決,方法要更科學,作風要更硬朗,確保工作落地見效。

“穩”定大局 促進經濟向好社會穩定

□王新濤

省委十屆十一次全會暨省委工作會議明確指出,“穩”是大局、是主基調,要著力在“穩”上下功夫,促進經濟回穩向好、社會和諧穩定。

堅持“穩”作為主基調。當前,全球疫情仍在擴散蔓延,逆全球化思潮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國際產業鏈供應鏈恢復進度不明朗,全球經濟何時復蘇難以預測,世界經濟增長存在較大不確定性。我國面臨的境外疫情輸入、境內疫情反彈風險持續存在,被疫情打亂的生產活動和經濟社會循環還未完全修復,消費、投資、出口受到較大制約,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河南作為發展中大省,突發疫情沖擊讓不少領域的風險和隱患放大凸顯,讓長期存在的矛盾和問題交織疊加,拉動經濟增長的內需動力有所放緩,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困難增多。在這樣的宏觀背景下,“穩”就顯得尤為重要。只有穩住了經濟運行、社會運行,才能為妥善解決諸多矛盾問題創造窗口機遇,為“進”和“蓄”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梢哉f,穩是為了進,進方能更穩。同時,堅持“穩”作為主基調,也要求把困難估計得更加充分一些,確保宏觀形勢“有變”,不會給河南經濟穩定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的大局帶來影響。

圍繞“穩”抓牢關鍵點。一是全力以赴穩定經濟運行。促進經濟回穩向好,要不斷增強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首先是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加快推進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和大都市區、洛陽副中心城市建設,打造引領全省高質量發展的“雙引擎”。加大“兩新一重”領域投資力度,加快建設5G基站、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健全市場化投融資機制,進一步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其次是加快提振消費。推動餐飲、商場、家政等恢復發展,激發文化旅游消費潛力,加快形成傳統和新興、線上和線下相融合、城鎮和農村相貫通的消費格局。再次是著力穩住出口。用足用好出口退稅、財政貼息等政策,大力發展跨境電商、網上交易等新業態新模式,培育更多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外貿企業,推動產業優勢向出口優勢轉變。二是千方百計穩定產業鏈供應鏈。首先是樹立全產業鏈思維,梳理完善全省重點產業鏈圖譜和關聯配套企業清單,高度關注產業鏈供應鏈運行變化,準確發現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難題在哪里、政府需要做什么,以全局意識謀劃,并做到不斷精確。其次是全面暢通產業鏈供應鏈循環。圍繞重點產業鏈和重大投資項目打通堵點、疏通難點,聚焦龍頭企業加強要素保障,促進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加快形成全產業鏈協同、融通的生態體系。再次是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水平。支持企業實施技術改造和突破瓶頸制約,加快推進固鏈補鏈強鏈,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三是一以貫之穩定社會大局。首先是在社會領域,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構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其次是在經濟領域,認真排查政府債務、企業、金融機構、融資平臺、合同履約等方面的風險隱患,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再次是在安全生產領域,聚焦交通、消防、食品等重點領域,落實好市縣屬地責任、部門監管責任、企業主體責任,堅持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堅持預防預備和應急處理相結合,提升應對疫情、自然災害等重大突發事件的預警處置能力。

確保“穩”打好組合拳。一是充分發揮政策合力。加大財政、金融、產業、就業、投資、外經、外貿、消費、社保等政策的統籌、協調、配合力度,抓緊抓實抓細各項政策落實,發揮最優政策效應,推動經濟社會繼續保持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的態勢。二是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用改革開放的辦法破解難題,尊重基層首創精神,在完善打基礎、利長遠的制度機制上多下功夫,更大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充分認識營商環境的重要性,進一步優化政務服務和市場環境、法治環境。擴大高水平對內對外雙向開放,在促進與各方合作共贏中穩定產業鏈供應鏈,不斷增強經濟發展的韌性和潛能。三是增強全社會“穩”的信心。穩預期就是信心,信心比黃金更重要。民生穩,人心就穩,社會就穩。要切實把群眾關切的事情辦好,切實保障改善民生,讓人民更多更好地共享發展成果。要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客觀、全面地分析經濟運行形勢,進一步提振全社會信心。

積極“進”取 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趙西三

省委十屆十一次全會暨省委工作會議強調,“進”是目標,是大方向,要在“穩”和“保”的基礎上積極進取,開創河南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把握“進”的歷史機遇。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和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國家陸續推出高含金量政策措施,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展開,重大國家戰略疊加交匯,河南高質量發展面臨歷史機遇。一是把握內需升級機遇,放大戰略支點效應。我國正在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河南高鐵圈、航空圈覆蓋人口和市場廣闊,內需升級空間的釋放和戰略支點效應的彰顯,為把河南打造成國內大循環的關鍵樞紐和國際循環的重要節點提供了歷史機遇,有利于河南在全國發展大局中爭先進位。二是把握新經濟發展機遇,加快新興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轉型。新經濟正在為中國經濟注入新動能,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三新”經濟增加值增速高于生產總值增速1.5個百分點,占比提高到了16.3%。尤其是今年以來,疫情影響下在線經濟加速發展,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應用場景迅速擴展,我省各行各業加速“上線”“上云”,催生大批新業態新模式,吸引阿里、華為、騰訊等新經濟平臺企業密集加碼落地,大大加快了新興產業布局和傳統產業轉型。三是把握新基建布局機遇,拓展產業賦能空間。近期,中央對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接連作出重要部署,多地推出了新基建計劃。以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為代表的新基建,將加速裝備、材料、能源、化工等傳統行業的智能化變革,為我省產業轉型升級賦能。四是把握國家戰略疊加機遇,爭取重大戰略性項目落地。中部地區崛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兩大國家戰略疊加,“五區”聯動“四路”協同效應持續顯現,有利于我省在產業、創新、生態、文化及開放平臺等方面爭取重大戰略性項目落地,提升我省影響力和競爭力。

明確“進”的戰略方向。貫徹中央部署,結合河南實際,堅定新發展理念,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動力。一是推動產業產品升級迭代。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主攻方向,聚焦裝備制造、食品制造、電子信息、汽車制造、新材料等優勢產業,加速新產品迭代,積極培育智能裝備、集成電路和新型顯示、新能源網聯汽車、前沿材料、節能環保等高端制造業集群,提升產業能級。二是推動產業鏈再造和價值鏈提升。圍繞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轉型,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引培工業互聯網平臺,推進企業上云,引導傳統產業鏈智能化、綠色化協同改造,培育壯大發展服務型制造、柔性化生產、個性化定制等新模式。三是推動新興產業發展和未來產業布局。抓住新經濟蓬勃發展機遇,推進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支持鄭州打造“中部數字經濟第一城”。加快培育下一代信息網絡、信息技術服務、新型功能材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超前布局生命健康、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未來產業集群。四是推動營商環境優化。以重點領域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尤其要圍繞幫助企業紓難解困,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企業服務,打造一流營商環境,為市場主體轉型升級保駕護航。五是推動高端要素集聚。依托“五區”聯動“四路”協同,放大“樞紐+開放”優勢,打造高端開放平臺,拓展開放通道,深化區域合作,創新招商引資模式,集聚鏈接國內外高端要素為我省高質量發展服務。

創新“進”的思路理念。面對復雜形勢,邁進高質量發展新軌道,既要超前謀劃,又要結合實際,處理好保、穩、進的關系,創新發展思路和理念。一是堅持新興產業培育和傳統產業提升并進。傳統產業并非就是落后產業,傳統產業恰恰蘊含著以信息技術改造升級的巨大空間。依托傳統產業培育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更有根植性,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可以實現并進聯動。二是堅持增量崛起和存量變革并重。聚焦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生命健康、量子信息等新興技術領域,培育壯大增量,在培育新增長點的同時,以新技術催生傳統產業的新業態新模式,帶動存量變革。三是堅持廣借外力和激活內力并行。以高水平開放吸引集聚高能級項目和高質量要素,倒逼區域要素市場化改革和營商環境優化,帶動本地企業進入高端價值鏈,以外力激活內力,優化資源要素配置。四是堅持壯大民企和做強國企并舉。積極發展民營經濟,啟動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推動混合所有制改革提質擴面,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各盡所能。

“蓄”勢待發 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

□陳東輝

省委十屆十一次全會暨省委工作會議強調,要著力在“蓄”上下功夫,厚植未來發展勢能。只有著眼長遠、夯實根基、厚植優勢,才能蓄足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勢能,贏得可持續發展主動。

深刻認識“蓄”的重大意義。在“保”“穩”“進”“蓄”中,蓄是未來、是增后勁。一方面,“蓄”關系著現在和未來。今年是“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近年來,河南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積極適應和引領新常態,經濟社會發展態勢良好。但也要看到,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外部形勢日趨復雜,風險挑戰明顯上升。只有把河南放到全球經濟政治形勢大環境中謀劃,把當下放到“十四五”規劃乃至十五年以后的發展藍圖中謀劃,才能更加清醒地看到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看到問題挑戰和歷史機遇,做到因勢而動、順勢而為。從這個意義上講,“蓄”既是未來,又連接著現在,決定著現在“應該做什么、怎么做”。另一方面,“蓄”關系著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基本特征就是可持續,判斷有沒有實現高質量發展首先要看這種發展是否可持續。河南是總量超過5萬億元的經濟大省,產業結構對資源依附性強,面臨環境約束形勢嚴峻,可持續發展壓力較大。推進可持續發展,實現良性循環,就要通過“蓄”強化基礎支撐,降低能源消耗,優化自然生態,增強發展后勁。

準確把握“蓄”的內容要求。省委十屆十一次全會用“三個持續發力”回答了“蓄什么”的問題,即“在提升基礎能力上持續發力、在實施創新驅動上持續發力、在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上持續發力”。“三個持續發力”明確了“蓄”的內容要求,切合河南實際。一是“蓄”基礎支撐?;A設施既是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基礎,也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盡管河南在交通等領域走在全國前列,但這些優勢還不穩固。從長遠發展看,必須加強水利、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管道、電網、信息、物流等基礎設施網絡建設。突出重點、強化弱項,構建便捷暢通的綜合交通體系、低碳高效的能源支撐體系、高效泛在的信息網絡體系,努力贏得未來發展新優勢。二是“蓄”創新能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創新是河南發展的突出短板,必須把創新作為撬動未來發展的支點,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推動形成有利于創新人才競相成長、脫穎而出的社會環境。抓住創新主體、人才、平臺、機制等關鍵環節,加大開放創新力度,加快建設中西部地區創新高地。三是“蓄”良好生態。良好生態是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基礎。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為引領,加強生態保護治理。堅持治、建、調并舉,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快構筑生態屏障,大力推進資源高效利用,深入實施國土綠化提速行動,努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為未來發展添動力、增后勁。

走穩走好“蓄”的實踐路徑。省委十屆十一次全會暨省委工作會議強調,必須強化育新機開新局的責任擔當。育新機開新局,著眼未來,關鍵在“蓄”。當前,河南發展既存在實體經濟經營困難、消費需求復蘇緩慢等突出問題,又面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兩大國家戰略疊加的寶貴機遇。必須辯證地審視大局,走好“蓄”的實踐路徑,不斷為未來發展蓄能蓄勢。一是做好戰略謀劃。為未來發展蓄勢賦能,必須堅持頂層設計,進行戰略謀劃,做好前瞻布局。統籌基礎支撐、創新能力、生態建設這“蓄”的三大要素,謀劃實施大通道和大樞紐戰略、5G網絡建設戰略布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提升基礎支撐力、創新驅動力和生態承載力。二是著力政策支撐。必須立足河南實際,堅持從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視察河南時重要講話精神中找方向、找動力,制訂具有前瞻性的政策舉措。充分發揮政策的規范作用,鼓勵引導支持各級政府和各類主體做好打基礎、利長遠的工作。推動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落地,強基礎、聚潛力、蓄厚勢。三是強化制度保障。制度具有穩定性和長期性的特點,必須通過制度建設為蓄勢蓄能提供堅強保障。用制度保障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建立起全域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礎設施服務網絡;用制度激發創新創造活力,使創新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能;用制度優化生態環境,讓藍天白云、綠水青山成為新的可持久的競爭力。

分享到:
亚洲精品一线在线观看|久久国产亚洲精品超碰热风|亚洲女同一区二区|推油少妇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看片LUTUBE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