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社科聯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為客觀分析當前形勢以及我省存在的問題和困難,為克服疫情影響、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提供對策建議,日前,省社科聯組織召開“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理論研討會,邀請省農業農村廳、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省委黨校、省社科院、有關高校的專家學者和扶貧一線的基層同志,就有關議題進行深入研討?,F將會議主要觀點綜述如下,以饗讀者。
1
全面小康、脫貧攻堅及鄉村振興意義重大
省社科聯主席李庚香指出,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未曾料到,“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會以這樣一種面貌加速呈現。公元1500年后,世界開啟了現代化進程,中國遇到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新時代,我們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過去不同的是,中國在變局中是“因變量”,也是“自變量”。“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其中有三大歷史線索,直到今天還在尋求答案:一是中華民族復興問題;二是現代化問題;三是科學社會主義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問題。我們認識全面小康、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要放到中國現代化和工業化、城市化、治理現代化進程中來理解,放到中華民族文明化和復興進程中來理解,放到中部崛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上來理解。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重大里程碑。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夢寐以求的理想,現在這個夢想越來越觸手可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我國將邁向基本現代化,并逐步走向現代化強國。從這樣一個歷史進程來理解全面小康,才能真正理解其重大意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對中華兒女千年期盼的深刻回應。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在規劃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藍圖時,就提出了“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的現代化奮斗目標。2012年,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千秋偉業,將在今年變為現實,這是一個“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的偉大時刻,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基礎和關鍵一步。
脫貧攻堅關乎全面小康的成色。脫貧攻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在各項目標任務中最具代表性、最具影響力,其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標,是穩定實現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這項任務圓滿完成了,宣告全面小康才有底氣。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兩大奇跡”:一是經濟快速發展奇跡,二是社會長期穩定奇跡。這“兩大奇跡”成為我們黨執政成就和國家治理成效的重大標志。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意味著中國將實現第三個奇跡,即徹底擺脫絕對貧困的奇跡,這一仗只能勝不能敗。
鄉村振興是對脫貧攻堅成果的鞏固和拓展?,F在我們對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解還停留在算經濟賬上,從政治上、戰略上認識不夠。從建黨100周年來看,中國共產黨奪取革命勝利,走的是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從改革開放40年來看,中國經濟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靠的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現在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又回到農業農村農民這個基本盤上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著眼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可持續發展最關鍵的一環,對實現中國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意義重大。
2
我省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面臨的形勢和挑戰
與會專家表示,河南是人口大省、農業大省,也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一個主戰場。截至2020年2月底,我省53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累計實現651.1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9484個貧困村退出,貧困發生率下降至0.41%。但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仍面臨嚴峻形勢。
鄉村振興面臨著重大機遇和挑戰。省社科院院長谷建全認為,河南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面臨諸多機遇:一是“三農”體量大,承載支持政策多;二是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提速期,鄉村振興空間大潛力足;三是居民消費加速升級,對多功能農業需求越來越強;四是城市產能過剩和成本上升,使得越來越多的工商資本下鄉尋找新的發展空間;五是我省主體功能區種類全,鄉村振興的路徑選擇余地大;六是農業發展類型多領域廣,與新技術融合發展空間大。與此同時,我省面臨的挑戰也非常明顯:一是城鎮化水平低,吸納農村人口的規模有限;二是城市產業層次低,對農村轉移人口吸納能力不足;三是農業經營方式落后,農業勞動生產率低;四是農村人口低質化、老齡化現象突出;五是傳統農區經濟發展水平低,內生發展動力不足。實現鄉村振興,任重而道遠。
疫情給脫貧攻堅帶來了不利影響。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工業處處長劉殿敏指出,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來勢猛、涉及廣、時間長,且在全球不斷蔓延,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巨大沖擊。疫情對脫貧攻堅的影響是全方位的,主要表現在:一是對農民外出務工的影響。多年來,外出務工是農民轉移就業的主要渠道。2019年,河南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總量3041萬人,其中省內轉移1826萬人,省外輸出1215萬人,分別占60%和40%。貧困地區80%以上的勞動力在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就業。河南中小企業眾多,占到全省企業總數的95%以上,貢獻了全省54%的生產總值、85%的稅收收入和80%以上的新增就業,在擴大就業、增加稅收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疫情暴發以來,中小企業受到嚴重影響,“訂單難”“經營難”“生存難”等問題進一步凸顯,很多企業出現停工歇業,直接影響到農民工就業。二是對農村產業發展的影響。疫情對農畜產品銷售、休閑農業等造成較大沖擊,其中對貧困地區影響最大的是旅游業。旅游業是近年來不少貧困地區特別是深度貧困地區脫貧的重要產業,突如其來的疫情,使得原本應處于旺季的旅游業幾乎“停擺”,長達幾個月的零收入讓無數旅游企業和從業者陷入倒閉和失業的困境。三是對農民增收的影響。目前工資性收入已成為河南農民收入來源中的最大部分,對收入總量的貢獻日益增大。疫情導致不少行業停工停產,許多農民無法重返就業崗位,工資性收入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
脫貧攻堅任務依然十分艱巨。省委黨校校委委員廖富洲表示,要充分認識我省脫貧攻堅的艱巨性、復雜性。一是脫貧難度大。全省剩余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還有35萬,貧困村52個,總量居全國第二。這些貧困村和貧困人口雖然數量不多,但都是難中之難、堅中之堅,脫貧難度大,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二是鞏固脫貧成果壓力大。根據全省精準扶貧信息管理平臺監測,全省已脫貧的建檔立卡人口中有近14萬人存在返貧風險,還有超過21萬的“邊緣人口”存在致貧風險。今年中央要求貧困人口人均年純收入都要達4000元以上,如果后續幫扶跟不上,很容易出現大面積返貧現象。三是扶貧工作中的問題短板明顯。如個別地方干部松勁懈怠思想、畏難情緒、厭戰情緒還不同程度存在;有的地方摘帽后重視程度、工作力度明顯減弱;有的地方工作方法簡單,“一發了之、一股了之、一分了之”的問題未得到根本解決;扶貧領域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屢禁不止,數字脫貧、虛假脫貧仍時有發生。
3
聚焦精準脫貧與防止返貧,打好收官戰
與會專家指出,脫貧攻堅是場硬仗,要切實提高政治站位,一手抓剩余貧困人口脫貧,一手抓脫貧長效機制建設,確保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向黨和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突出抓好產業扶貧。省政府參事張占倉指出,產業扶貧在有效集聚資源、培育產業優勢、增強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活力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產業扶貧是高質量脫貧的有效途徑,更是建立長效脫貧機制的有效方法。一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省社科聯主席李庚香表示,過去,我省曾呈現“十八羅漢鬧中原”帶動縣域乃至全省經濟發展的生動局面?,F在,全國百強縣中河南只有8個,要認真貫徹省委《關于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堅定貫徹新發展理念,持續落實縣域發展“三起來”要求,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河南工業大學糧食產業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李銅山表示,脫貧致富是貧困群眾奔小康的起點,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剛性要求。發展富民鄉村產業有利于促進鄉村產業轉型升級,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是脫貧致富的重要手段。富民鄉村產業具有富民性、鄉村性、主導性、多功能性等特征。發展富民鄉村產業,重在群眾受益。在實踐操作中,要把富民性作為發展富民鄉村產業當仁不讓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為初衷,而不要過分追求地方稅收和財政收入的增長。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劉保倉指出,要按照布局區域化、經營規?;?、生產標準化、發展產業化的思路和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融合化的方向,發展優勢特色農業;圍繞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三鏈同構”,推動三產融合,加快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讓農民從“土里刨食”轉向“土里淘金”,更多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
努力克服疫情影響。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工業處處長劉殿敏指出,盡管疫情帶來的沖擊是短期的、階段性的,但若不積極應對,可能會造成因疫返貧、因疫致貧、因疫無法脫貧。要積極落實中央分區分級精準防控策略,千方百計幫助貧困農民解決就業難題。一是勞務輸出地、輸入地要精準對接,幫助貧困地區勞動力有序返崗;二是支持扶貧龍頭企業、龍頭車間盡快復工,吸納當地就業;三是針對貧困地區農民開發“扶貧特崗”,給予臨時性兜底安置。省社科院經濟所所長完世偉認為,盡管受疫情影響,一季度我省經濟呈現負增長,但這是特殊時期疫情防控導致的結果,不具有歷史可比性,我省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二季度我省消費有望強勢恢復,加之戰略疊加優勢、人力資源優勢以及城鎮化的巨大潛力,我省經濟正在“自我”修復,進入緩慢爬升階段,三四季度將保持快速上升態勢,預測全年GDP增長應該在3.5%左右。省社科聯主席李庚香指出,盡管疫情會對脫貧攻堅造成一定影響,但這種影響總體可控。綜合判斷,經過努力,脫貧攻堅任務是能夠按期完成的,要堅定必勝信心。
關注連片貧困地區發展。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副局長劉云指出,貧困地區和群體之所以貧困,主要是缺乏與外部市場進行能量交換的能力,從而陷入窮者越窮的惡性循環。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是要尋求城鄉要素的對流,讓來自“高地”的城市先進要素進入鄉村,與鄉村資源結合。一要打通連片貧困地區與周邊地區聯系的毛細血管。在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連通主動脈,瞄準發達地區大企業招商引資、引進人才、建設產業園的同時,要關注、發現、培育和疏通處于末端的毛細血管,如小產品、微企業、小村小鎮、企業家、各種社會人物等,擴大社會動員范圍,把僵化的機體激活。二要深入研究和對接城鄉市場。要到城鄉居民對生態產品和服務的新需求中尋找和捕捉商機,引入專業策劃創意團隊,按照生態文明的理念培育新型綠色生態產業,實現以綠色農業為基礎的全新產業“躍升”。
建立穩定脫貧長效機制。一是推動產業扶貧與產業興旺無縫銜接。省政府參事張占倉認為,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后,仍應高度重視貧困地區的產業發展,要穩定扶貧的政策、資金支持,強化產業要素集聚和人才支撐,與鄉村振興戰略無縫對接,推動由“輸血”到“造血”的轉變。二是完善托底保障機制。河南理工大學副校長張錕指出,失能人口多,因病、因殘致貧率高,是制約我省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重要因素。要建立健全養老托底、醫療托底、護理托底等低能失能人口托底性保障機制,減輕貧困家庭成員負擔。三是有效激活農村要素。省社科院院長谷建全表示,鄉村能否振興,關鍵在于農村要素能否激活。要深化農村“三塊地”改革,激活農村土地要素;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激活農村集體經濟;培育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逐步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省政府參事張占倉認為,土地是農村地區最大的資源優勢和發展優勢。2019年我國土地法修改完成,為盤活農村土地資源特別是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資源奠定了必要的法律基礎。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制定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配套制度”,為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改革帶來重要機遇。要認真借鑒與推廣全國土地市場改革試點縣市的經驗與做法,積極探索新一輪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科學方法,激活農村土地資源的內在價值,實現城鄉建設用地“同地同價”。四是持續加強志智雙扶。河南工學院學生工作部副部長馬磊指出,在實際工作中,扶貧與扶志、扶智工作脫節,嚴重影響了脫貧攻堅的成效,表現在:爭當貧困戶的情況屢見不鮮,群眾素質普遍偏低、無一技之長,過分依賴國家扶貧政策等。要加強志智雙扶,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實現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轉變。
4
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省社科聯主席李庚香認為,如果說脫貧攻堅是“補短板”,那么鄉村振興則是“揚優勢”。要聚焦人民群眾最關切的問題、最基本的需求,優先解決好最緊迫的問題、補上最緊要的短板,為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打牢基礎。
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具有內在銜接邏輯。省發改委產業研究所研究室主任胡美林表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在內在邏輯上有著緊密的連接性和承接性,脫貧攻堅的過程也是貧困地區鄉村振興發展的過程,具體來講,深度貧困地區擺脫貧困是鄉村振興的首要問題和基本前提,只有擺脫貧困才能逐步實現貧困村的振興發展,而鄉村振興將進一步增強貧困地區內在發展動力,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持續深化和堅實保障。要積極推進產業扶貧與產業振興、生態扶貧與生態振興、扶貧扶志扶智與文化振興、扶貧隊伍與人才振興、脫貧支撐體系與組織振興有效銜接,實現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全面振興。
扛穩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重任。河南牧業經濟學院院長羅士喜指出,隨著疫情在全球蔓延,各國對防疫、糧食等戰略物資貿易進行約束,凸顯糧食戰略至高地位。自2004年以來,河南糧食產量保持穩定增產勢頭,2019年達1339.08億斤歷史新高,連續第14年保持在1000億斤以上,連續第3年保持在1300億斤以上。按全省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占有糧食695公斤,明顯高于年人均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也高于全國年人均470公斤的平均水平。每年糧食調出、調入相抵后,河南成為不折不扣的凈調出省,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壓艙”作用。在世界經濟大系統中,中國具有成為其完備核心子系統的基礎,而河南的農牧、食品產業是構建該系統的基石。河南要抓住戰略機遇,積極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在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一要突破“三塊地”產權制度改革瓶頸,充分發揮我省農業大省戰略優勢,大膽推進“三塊地”資產化法律體系修訂與完善,確保承包權、經營權穩定,朝著土地資源變“恒產”方向邁進。二要緊抓中部地區崛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機遇,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在土地集約化經營基礎上,以現代科技改造傳統農牧業,增強農業產業化、現代化水平,把“中國糧倉”變成“世界廚房”。三要整合河南農業大學、省農科院、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河南牧業經濟學院等涉農科研院所的優勢農業技術資源,創新校地協同育人理念和模式,建成與農業大省、強省相匹配的一流農業人才培養平臺,為建設農業強省提供人才技術支撐。四要加強鄭州商品交易所建設,助推鄭州成為亞洲乃至全球的農產品期貨交易中心,唱響農產品市場價格決定的“中原之音”,打牢我省高質量發展基礎。
加快補齊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短板。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劉保倉表示,農業農村基礎設施不足、公共服務落后是農民群眾反映最強烈的民生問題,也是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的最直觀體現。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我省要加快補齊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農村供水保障水平、農村生態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村教育質量、農村衛生健康服務、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農村社會保障等8個方面短板。圍繞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短板,今年要重點抓好高標準農田建設,啟動實施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建設工程。省社科院經濟所所長完世偉表示,要重點聚焦農村道路、鄉村物流、飲水安全、生態建設、人居環境等基礎設施以及農村教育、衛生健康、公共文化、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集中力量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有效銜接。省社科院院長谷建全認為,我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重點從五個方面下功夫。一是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在穩步提升糧食產能上展現新作為;二是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提升農業競爭力上探索新路子;三是圍繞“生態美、生產美、生活美”建設美麗鄉村,在營造良好生態環境上打造新優勢;四是夯實基層基礎,在推進鄉村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上積累新經驗;五是深化農村改革,在激發動力活力上求得新突破。
推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融合發展。河南工業大學經濟貿易學院院長孫中葉認為,囿于自然條件、現實基礎、體制機制等因素,解決“三農”問題、實現鄉村振興,僅靠農村自身難以做到,要圍繞“人、地、產、融”下功夫,多策并舉,多管齊下,重塑城鄉關系。一要打破各種不平等規則和體制障礙,突出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加快推進許昌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改革探索,在健全城鄉人口遷徙制度、完善農村產權抵押擔保權能、搭建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平臺等方面先行先試。二要深化改革,推動城市各類優勢主體進入農村,建立以城帶鄉、以工促農、以企興村機制。延伸優化農業產業鏈條,培育新的產業形態,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打造新的增長點。三要以疫情催生的農產品物流、銷售新模式為契機,進一步推進“三農”與信息化技術融合,打通“城鄉商品互融互通最后一公里”,讓工農產品和城鄉需求直接對接。四要基于填平補齊的需要,推動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優化升級,促進城鄉公共設施聯動發展。
執筆:省社科聯學會處 宋淑芳 牛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