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悠久,疆域遼闊,不同歷史條件和地理環境下產生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如陜西的三秦文化、山東的齊魯文化、河北的燕趙文化、兩湖的荊楚文化等,產生于中原地區的文化則是中原文化。“中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中原”一般是指黃河中下游地區,狹義則指現在的河南省,我們這里講的是狹義“中原”概念,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原文化是一種地域文化。但中原文化又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地域文化,中原是華夏文明發源地和核心區域,南宋以前一直是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中原文化對中華文明具有重大影響。
黃河文化是指萌生、發展、繁榮和傳承于黃河流域的文化。由于黃河上游、中游和下游氣候和自然環境等不同,歷史上形成了河湟文化、關中文化和河洛文化、齊魯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其中廣義上的河洛文化就是中原文化。中原地區位于黃河中下游之交,生活于此的華夏民族創造了豐富燦爛影響久遠的華夏文明,華夏文明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文化和主干文化,也是黃河文化的源頭文化和主干文化。以中原文化為代表的華夏文明的政治模式、典章制度、倫理思想等都從中原地區傳播開來,因此,中原文化是黃河文化的源頭、核心和代表。
黃河文明是指以黃河文化為基礎而產生的整個文化系統。世界上所有古老文明的起源都與大河有關,如尼羅河之于古埃及文明,兩河流域之于巴比倫文明,印度河之于古印度文明,黃河文明是以中華民族為主體的大河文明。在上述幾種世界古老文明中,唯獨黃河文明連綿不斷從古到今,這就是黃河文明與其他古老文明最大的區別。
歷史學家湯因比的“挑戰——應戰”理論認為,文明的產生既不是靠種族的優越,也不是靠地理環境的良好,而是人們面對環境的不斷“挑戰”而進行成功“應戰”的結果。按照這種理論,黃河文明之所以能夠延綿不絕,固然與其產生的自然條件有關,更與這個文明的建構主體——中華民族的堅韌不拔,勇于戰勝各種困難有關。黃河流域特殊的地理和氣候為人們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條件,但黃河不定期泛濫也對人們的生存構成極大挑戰。面對肆虐的黃河,中華民族更多的是相信自身的力量,與水患不斷進行著艱苦卓絕的斗爭。中華民族的治黃史就是一部治國史,中華民族與洪水災害抗爭的過程也鑄造了獨有的文化品格,形成了黃河文明包容性、輻射性和思想大一統性等文化特征。黃河文明在中原地區最早露出了文明的第一縷曙光,此后不斷與周邊地區進行文化交流,吸納包容周邊地區文化,并向周邊地區輻射,逐漸形成大一統思想。秦漢以后,黃河文明的大一統思想進一步得到加強和鞏固,黃河也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圖騰。
中原文化、黃河文化和黃河文明之間的區別和關聯在于:黃河文化是黃河流域文化的總稱,中原文化既是黃河中下游河南段的文化,又是黃河文化的最高體現和集中代表。黃河文明是一種大河文明,有連續性、輻射性和大一統性等特征。中原文化、黃河文化和黃河文明都與華夏民族分不開,華夏民族在中原地區創立了華夏文明,華夏文明是中原文化根和魂,也是黃河文化和黃河文明的根和魂。
(作者系鄭州師范學院教授 杜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