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別樣精彩:致敬兩個戰場上的河南“她”力量

2021-12-20 17:19:37 作者: 來源:
分享到:

今年的“三八”國際婦女節既是抗擊疫情中的一個節日,又恰逢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全國兩會河南代表團審議一周年。本報今日推出“兩個戰場上的‘她力量’”連版特刊報道,意在關注我省抗疫一線和脫貧攻堅一線持續奮斗的女性,講述她們戰“疫”戰貧的生動故事,展現河南女性堅韌不拔、迎難而上、團結大愛的精神和擔當。

張麗芳:“披上‘白衣戰袍’就得勇往直前”

河南日報記者 李鳳虎 楊曉東 劉曉波

3月7日14時,鄭州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護師張麗芳從武漢市青山區方艙醫院下班,進行消殺后,她回到河南省第五批支援湖北醫療隊所住賓館。

“老公,讓我看看咱們的女兒。”張麗芳回到房間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在鄭州的丈夫視頻??粗?0個多月的女兒出現在視頻中,張麗芳笑得很開心。

2月9日,張麗芳跟隨第五批醫療隊來到武漢抗疫第一線。“我來武漢的時候,女兒剛剛9個多月,還處于哺乳期。兒子三歲半,兩個孩子由我老公和我媽照顧。”張麗芳告訴記者。

“因沒有斷奶,剛來的時候,脹奶帶來的疼痛很厲害。為了緩解疼痛,我就把奶水擠到玻璃杯里,然后倒掉,奶水倒掉的瞬間,我的心里特別不是滋味。”張麗芳說著,眼淚流了出來。

“過了近一周時間,脹奶情況才得到緩解。想起這事兒,我感覺挺對不住女兒的,等女兒長大后,我會給她講這段故事,相信她會理解的。”張麗芳說。在方艙醫院,張麗芳身穿三層防護服一次要忙碌6個小時,照料患者的飲食起居,領取發放藥物,疏導患者的焦慮情緒。“我進方艙醫院10次了,令我感動的是,一些患者看到我都會說感謝的話。”張麗芳說,“患者的話,給我注入了強大工作動力,我一定幫助他們早日戰勝疫魔。”

“現在進方艙醫院的患者明顯少了,出艙的治愈患者每天都在增加!”張麗芳自信地說,“披上‘白衣戰袍’,就得勇往直前,這是醫務人員的責任和擔當。”

劉尚娥:社區戰“疫”一線的“守門員”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劉一寧

“劉大姐,家里的垃圾該集中收了”“劉大姐,能幫忙取個快遞不”……3月6日一大早,劉尚娥的手機鈴聲就響個不停,《誰說女子不如男》的豫劇名段就在疫情防控卡點上空飄蕩。

今年59歲的劉尚娥是南陽市宛城區漢冶街道北關社區的工作人員。“社區居委會有14名工作人員,11名是女同志。”劉尚娥說,這段時間,她們一直堅守在社區設置的多個卡點上。

抗擊疫情,巾幗不讓須眉。早在1月底,劉尚娥就不顧手腕骨折還沒好利索,主動向社區請纓。一次被拒,兩次被拒……最終,劉尚娥和社區干部、黨員志愿者一起站在了社區戰“疫”的最前沿。

北關社區是村改居社區,人員密度大,防控任務重。作為居民小組組長,劉尚娥每天堅守卡點長達12個小時,認真做好人員出入登記、社區衛生消毒、解決群眾生活物資等各項工作。

“劉大姐一心撲在工作上,身邊的人都不知道她家庭負擔非常重。”漢冶街道黨工委書記李士范說。原來,劉尚娥的丈夫患有腦動脈血管堵塞,行動不便,兒子又在外地打工,照顧生病的丈夫、年邁的婆婆等重擔全部壓在她的肩上。疫情防控期間,劉尚娥天不亮就幫家人準備好早餐、整理好家務,擠出時間堅守“疫”線。

2月19日,經北關社區黨支部推薦,報經上級黨組織批準,劉尚娥面向黨旗,莊嚴宣誓,火線入黨。

“一年前,我就是入黨積極分子,總希望能早一點加入中國共產黨。能在戰‘疫’一線以這種方式入黨讓我備受鼓舞。”劉尚娥說,只要能發一點光,為群眾做一點事,她就會義不容辭為疫情防控和社區工作獻計出力。

郭宏杰:期待風雨過后見彩虹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孟向東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司馬連竹

“感染了新冠肺炎,讓我對病患們更加感同身受。我一定會早日康復,回到工作崗位繼續為守護生命而努力,風雨過后見彩虹。”3月5日,在南陽醫專一附院的醫護工作微信群里,在抗疫一線感染病毒的郭宏杰向同事們分享了自己的感悟。

1月30日,南陽醫專一附院作為市級定點醫院,開始收治當地首批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我是呼吸科副主任,讓我帶頭上吧。”此前早已寫下請戰書的郭宏杰,擔任該院治療一組組長,帶領5名同事進入隔離病區與病魔貼身搏斗。

“當年SARS,醫護人員筑起了最后的防線,今天我們也要挺身而出。”郭宏杰是治療組組長,也是同事們的大姐。她鼓勵大家向戰斗在一線的共產黨員學習,并寫下入黨申請書表達自己的決心和信心。

南陽醫專一附院最多時曾收治20多名確診患者。作為帶頭人,郭宏杰每天要查房、制定每位病人當天治療方案,并和省市專家組會診、上報病情進展。在搶救一名懷孕30周的新冠肺炎病人時,郭宏杰兩天兩夜沒有合眼,最終頂住壓力為患者成功實施了剖腹產手術。

手術成功了,兩條生命保住了,郭宏杰很欣慰,但她因過度勞累導致抵抗力下降,不幸被病毒感染。2月11日,在連續工作10多天后,郭宏杰出現感染癥狀被確診感染新冠肺炎。

“我們一定會贏,我們要共享春暖花開。”雖然正在隔離病房接受治療,仍不免病痛和分離,但郭宏杰的內心已經迎來了“春天”。

李娟:“醫護人員吃好,是我最大心愿”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鳳虎 楊曉東 劉曉波

3月7日凌晨4點30分,武漢市夜色還很濃。河南省第五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駐地的酒店里,一片安靜。李娟來到餐廳,和其他5名廚師開始忙活早餐。6點,紅棗大米粥熬好,第一批油條、香菇包、玫瑰花糕點也已經做好。

6點15分,一些上夜班的醫護人員開始來餐廳盛飯,李娟一直忙到了9點早餐時間結束。“我們廚師每天要忙十幾個小時,工作節奏特別快。”李娟說。

2月26日上午,鄭州市餐飲與飯店行業協會組織的由6名廚師組成的餐飲團隊,來到武漢抗疫一線。

45歲的李娟是阿五黃河大鯉魚飯店的廚師,也是餐飲團隊里唯一的女廚師。“醫療隊女醫護人員比較多,我擅長做面點,主要做一些女性愛吃的面點和糕點。”李娟告訴記者。

“河南廚師來了以后,醫護人員對家鄉菜特別喜歡,每次吃飯的人都排長隊。胡辣湯、燴面、紅燒黃河大鯉魚,都特別搶手。”李娟說。

不少醫護人員向餐飲團隊反映,想吃大肉粉條包子。“我們從早上6點開始準備包子餡,到傍晚6點,300多個包子全部蒸好,醫護人員都說吃到了家鄉味兒。”李娟說,看醫護人員吃得開心,再累也值得!

來武漢的消息,李娟一直瞞著家里人。3月6日晚上,實在瞞不下去了,李娟只好在電話中如實告訴家人。“老公、兒子都支持我的做法,現在我沒有心理包袱了。河南醫護人員想吃啥咱就做啥,而且一定要做好。”李娟告訴記者。

宋麗萍:城市中火紅的“風景”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石可欣

3月5日上午9點,濮陽市華龍區濱南小區已有不少居民排隊等待理發,宋麗萍負責幫助居民登記信息,維持大家間隔2米的安全距離。

短短4個小時,宋麗萍和志愿者們已幫助130名居民理發。“這段時間,大家出門都不方便,我們就組織了這場志愿服務活動,免費為居民理發。”宋麗萍說。

從1月25日至今,宋麗萍和志愿服務隊的150名志愿者一直奔波在抗疫一線。除了堅守在自己負責的小區外,他們還輪流值守5個“三無小區”(無物業、無主管部門、無人防物防)。

“叔,今天的菜給您送來了。”忙碌了一上午的宋麗萍轉眼又當起了“外賣小哥”,給社區的老人送貨。在中原油田宋麗萍愛心志愿服務隊中,還有35名志愿者和她一樣,主動承擔起為社區居家隔離人員、行動不便的老人和殘疾人代購生活用品的工作。

在濮陽,宋麗萍不只是一個人的名字,她還代表許許多多的愛心志愿者。她對志愿服務隊150名志愿者的帶動是無聲的號召,只要聽說哪里需要志愿者,他們便分頭行動,到最需要的地方。

得知醫用口罩短缺,宋麗萍的丈夫李玉金自費買了1000個口罩交給她。志愿服務隊的吉慶華和石彥兵也捐了1000多個口罩。拿到口罩的第一時間,宋麗萍就免費發放給了有需要的群眾。

疫情期間,城市像是被按下了暫停鍵,而中原油田宋麗萍愛心志愿服務隊的紅馬甲,成了城市中火紅的“風景”。

李爽:群眾安全了我才安心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龔硯慶 張笑聞

一身警服、一只口罩、一副護目鏡,這是開封市公安局順河分局工業派出所副所長李爽疫情期間工作的標配。

作為轄區民警,李爽分管的片區有居民8000余人,到社區卡點巡邏、走訪群眾生活情況、檢查小區防疫工作,成了她疫情期間每天的必備功課。

“李爽,我是社區居委會的,有居民不配合隔離觀察。”“李所長,買不到口罩怎么辦?”……從返崗的那天起,李爽的電話就響個不停,最多的時候每天接到160多個電話。在同事和群眾的心里,這個30歲出頭的年輕媽媽是那么認真、可靠。

1月24日,大年三十,李爽在轄區一家酒店排查時,得知一個湖北孝感女孩小李因來汴探親被困。隨即,李爽與小李取得聯系,詢問情況,安撫情緒。

“放心,不會讓你流落街頭,不會讓湖北人民寒心。”李爽一句保證,讓這個遠離家鄉、無依無靠的女孩眼圈發紅。

李爽立即聯絡當地政府和社區工作人員,第一時間為小李作了健康檢查,并與酒店老板協商,為小李繼續提供住宿服務。在李爽和周圍人的關心支持下,小李順利度過隔離期。“爽姐姐每天都給我發微信,和我談心,問我缺不缺生活用品,還做飯菜送給我。”小李一提起李爽和幫助過自己的開封人就十分感激,“河南人太好了!”

目前,幫助轄區內復工復產的企業解決問題成了李爽新的工作重點。“現在我們每天要統計工廠返崗人員名單,指導督促企業做好消防和防疫措施,為他們解決困難。”李爽說,“只有轄區群眾安全了,我才能安心。”

肖曉景:最愿意看到貧困群眾的日子在變好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龔硯慶 張笑聞

“每次到貧困戶的家中,最愿意看到他們的日子又有了新變化,變得更好了。”3月6日,開封市扶貧辦常務副主任肖曉景對記者說。

見到肖曉景時,她剛參加完一場會議,正好“接上茬”。“先帶你們了解一下我們的扶貧歷程。”肖曉景說,人直爽利落。

辦公樓走廊里,掛著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倒計時牌,顯示正好300天。轉彎開闊處,展板上簡明扼要介紹了這幾年開封市脫貧攻堅的成果:

2014年,脫貧12074戶、45239人,貧困村退出73個。

2015年,脫貧18666戶、66315人,貧困村退出74個。

……

2019年,脫貧18869戶、44581人,貧困村退出44個。

“開封貧困人口基數大,共80838戶、260887人,扶貧任務很重。經過這幾年的努力,目前還剩下1.3萬人未脫貧,大多是因病、因殘或喪失勞動能力致貧的群眾,扶貧工作的壓力仍非常大。”肖曉景說。肖曉景大年初二就返回工作崗位,至今沒有休息過一天。她說這是扶貧人工作的常態。“顧不上家,天天一早到單位,都不知道幾點才能回家,連生病都得‘選’個假期。”肖曉景笑著說,但話里透著心酸。她連著病了16天,每天都是匆匆忙忙到醫院輸完液,針頭一拔就趕回了單位。

“大家都是這樣工作。”她告訴記者,到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全市所有扶貧人都鉚足了勁,要堅決打一場漂亮仗。

李爽:絕不讓一個脫貧戶返貧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孟向東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王娟

“李書記,你放心,我已經來牧原公司報到了!”3月6日,鄧州市孟樓鎮黨委書記李爽接到了南孔村村民田永衛的“報喜”電話。“你安心工作!有啥困難再給我打電話。”

放下電話,李爽松了口氣。春節過后,孟樓鎮組織幫扶責任人對全鎮12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調查摸底。李爽走進貧困戶田永衛家,發現他在父親去世后意志消沉。一次次上門、打電話,講道理、擺事實。終于,田永衛心里的疙瘩解開了。李爽趁熱打鐵,推薦他到牧原公司上班。

孟樓鎮是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的先行者。2016年9月,到孟樓鎮工作不久的李爽雷厲風行,帶領全鎮干群進行農村土地經營權集中流轉,流轉耕地5.7萬多畝。農民既可以在種植大戶的土地上務工,也可以外出打工,脫貧步伐格外有力。

河南孟樓與湖北孟樓犬牙交錯,群眾往來密切,疫情防控形勢可想而知。“不僅要嚴守疫情防控主戰場,還不能讓一個脫貧戶在這個關鍵時刻返貧!”李爽說。

南陽建強農業公司在孟樓鎮流轉土地3000畝種植花椒,為貧困戶提供工作崗位。由于疫情影響,農業機械進不來,技術人員不能上崗,公司負責人左建強心急如焚。李爽得知后,當即聯系鎮派出所、衛生院等單位負責人研究解決方案,為種植大戶開辟綠色通道,持有健康證明的技術人員不強制隔離、大型機械設備消毒后即可入場。種植大戶放了心,在此務工的貧困戶心里也踏實了。

截至目前,孟樓鎮已有56名貧困人員通過綠色通道返崗復工,21人正跟原務工企業對接,50名公益崗人員全部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做志愿服務工作,復工率達到83.5%。

馮錦霞:凡人大愛報鄉鄰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歸欣

3月6日,太康縣朱口鎮崔胡同村的居村聯養點里,創辦人兼服務員馮錦霞戴著口罩,像往常一樣忙著給老人們端茶送飯、修剪指甲。“疫情時期,咱照顧老人更要小心謹慎,讓他們生活無憂。”她說。

“錦霞對俺們真是沒得說,周到得很。”90歲的朱為順老人說。

在這個溫馨的小院里,馮錦霞是56位孤寡老人眼里的“親閨女”;到村里、鎮上一打聽,她是人們交口稱贊的“大好人”。

1996年2月,馮錦霞和丈夫朱志偉在村里辦起一家預制板廠,由于勤勞肯干,夫妻倆日子越過越紅火。但天有不測風云,3年后的一天夜里,朱志偉外出送貨時遭遇車禍去世,丟下了3個年幼的孩子。

在馮錦霞人生中最艱難的時刻,淳樸的鄉親們伸出了援助之手,湊出1萬元把她拉出了泥潭。“靠著這1萬元,我把預制板廠繼續辦了下來。”馮錦霞說。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走出困境的馮錦霞不遺余力地回報鄉親。村民朱子良因兩個孩子的學費問題愁眉不展,她主動送去1萬元;貧困村民劉義結婚蓋房缺材料,她知道后第二天就拉來了沙子、水泥;十多年來,她堅持為90歲以上老人送高齡補助。

2018年,為破解農村特困老人脫貧和養老難題,太康縣探索實施包括居村聯養在內的“五養”模式,鼓勵社會愛心企業和人士參與脫貧攻堅。在朱口鎮政府的支持下,馮錦霞主動拿出100多萬元,把村里的一處廢棄宅院改建成居村聯養點,照顧起56位特困老人的生活起居。

因熱心公益、樂于助人,2019年9月,馮錦霞榮登中國好人榜。

朱瑞霞:紅顏不輸男兒郎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楊曉東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周由 通訊員 嚴馳

“一手疫情防控,一手脫貧攻堅,忙得沒個閑空,連我閨女都抱怨自己是個‘留守兒童’。”3月6日,平輿縣副縣長朱瑞霞對記者說。

朱瑞霞笑著告訴記者,疫情防控到了關鍵階段,脫貧攻堅決戰更是到了最后關頭,每時每刻的堅守,都關系到能不能取得兩場硬仗的最后勝利。

至2017年年底,平輿縣還有貧困群眾33686人,其中因病因殘致貧超50%。作為分管衛生健康工作的副縣長,朱瑞霞深知,解決因病致貧返貧問題是一塊硬骨頭。為解決好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她多次到基層調研,傾聽民聲、了解民意,多次外出學習先進經驗。

朱瑞霞與縣衛健體委的同志經過多方考察、研討,積極為領導決策建言獻策。平輿縣創新了“互聯網+健康扶貧”模式,構建起“一縱一橫四個數據庫”健康扶貧體系,讓健康扶貧更加智慧、便捷、精準。這一工作2019年10月獲得全國脫貧攻堅獎組織創新獎。

2019年4月,朱瑞霞到省扶貧辦掛職鍛煉,負責12317扶貧領域信訪問題的研判、交辦和辦理,以及受理基層群眾咨詢等工作。離家更遠,工作更加繁重,陪伴家人的時間更是少之又少。

作為一名“軍嫂”,今年春節假期,本是朱瑞霞難得與家人團聚的日子。然而突如其來的疫情,令她再次“爽約”。接到命令,她立即取消春節休假,投身疫情防控第一線。

“再咬咬牙,再加把勁,我們一定能取得最終勝利。”朱瑞霞堅定地說。

李佩陽:扎根基層礪初心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歸欣

3月4日,上蔡縣邵店鎮高李村北邊的鵝場里,上千只大白鵝撲棱著翅膀追逐嬉戲,養殖戶李剛嶺多日緊皺的眉頭終于舒展,“多虧李書記幫著協調了飼料,要不然今年我可就栽了!”

這位“李書記”,又被群眾稱作“高李閨女”,是省委宣傳部駐該村第一書記李佩陽。正月初四那天,她就急著從鄭州回了村。“我們村摘帽時間不長,把疫情影響降到最低,才能讓鄉親們致富奔小康的路子更穩當。”她解釋。

2017年11月,李佩陽從繁華都市來到偏遠鄉村,等著她的是一堆問題:基礎設施欠賬多、黨員干部威信低,產業項目基本沒有、村集體收入多年為零。

“有困難,就解決困難,要不然組織派咱來干啥?”白天走訪調研,和鄉親們拉家常;晚上回屋寫日記、理思路,用了近兩個月的時間,李佩陽踏遍了村里的角角落落、溝溝坎坎,用心繪制出一張“高李村脫貧致富規劃圖”。

2018年,李佩陽爭取扶貧資金100萬元,先期建設了7棟共40畝地的現代化蔬菜大棚,還優先吸納30余名貧困村民務工,每人每天工資60元。高李村村民開始了“吃租金”“賺工錢”的新生活模式,這一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7萬元。

路通了,燈亮了,景美了,高李村在李佩陽和村“兩委”帶領下漸漸露出了“俏模樣”:道路兩旁的主題墻繪與月季、石楠相映成趣;新建的村委會辦公樓即將竣工;寬敞平整的中心廣場吸引了眾多村民休閑、健身……由于成績突出,2019年,李佩陽榮獲全省脫貧攻堅獎貢獻獎。

“我現在心里只有一個念頭,就是為高李村做得更多一些、更好一些。”李佩陽說。

余志娥:誰說女子不如男?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胡巨成 通訊員 楊晶晶

“等縣水利局把水塘修好,蓄上水,到清明節時就能插秧了。”3月6日,剛從水塘整修工地監工回來的余志娥兩腳泥、滿臉笑:“疫情對俺還是有影響的,最近選種育苗,都只能在網上看資料判斷。”

余志娥是光山縣潑陂河鎮鄔圍孜村易染坊村民組村民,因為父親治病,全家致貧。面對困境,她不屈不撓,在政府支持下,申請了小額扶貧貸款,注冊成立了光山縣同華家庭農場,流轉了200多畝農田,種植優質水稻、養殖小龍蝦,不但自己脫了貧,還帶動周邊10余戶貧困戶脫了貧。

“我堅持種植綠色無污染的生態稻米,深受市場歡迎,遠銷到上海、深圳等地。”余志娥自豪地說。

知易行難。她在水稻種植中堅持“無農藥、無化肥、無除草劑”,用綠草做肥,人工除草,高溫殺蟲。

每到夏天,余志娥全家上陣,孩子兩個月的暑假,幾乎都陪著她在田里除草。

天道酬勤。到了秋收時,十幾萬公斤金燦燦的稻谷堆成小山,加工后的大米送檢,農藥殘余和重金屬含量近于零,達到優級食用標準。余志娥的米在市場上大受歡迎,通過電商、展銷會等途徑一上市,便以10元/公斤的價格全部售罄。

自己富了不算富。村里留守婦女多,她把鄉親們找來插秧、除草、翻曬稻谷,農忙時每人每月能掙三四千元。大家都夸她為人實誠、仁義。

回想起這幾年走過的路,余志娥感慨萬千:“如今趕上了好政策,只要勤勞肯干就一定能致富。誰說女子不如男?婦女更頂半邊天。俺村的留守婦女都是又照顧老人孩子,又下地干活掙錢,一家人一起努力,幸福日子比蜜甜。”

“她”的人生AB面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劉嬋

乍一看咱這版面,抗擊疫情戰場上有位“李爽”,脫貧攻擊戰場上也有位“李爽”,真是個多面手、奇女子,啥都能干?仔細一瞧才發現,這其實是同名同姓的兩個人,一個是開封照顧湖北小姑娘的派出所干警,一個是鄧州孟樓鎮脫貧攻堅的帶頭人。

許許多多的女性就是這樣,有一個不太起眼的名字,淹沒在茫茫人海中大概就是個“路人甲”,一旦走上了自己熱愛的“戰場”,盡職盡責的她們,就能閃光發熱,如繁花一般,演繹出各式各樣卻屬于自己的平凡之光。

古有花木蘭替父從軍,當代“花木蘭”不用易容換面,更能活出自我、情灑家國。時代更加開放多元,顧家庭還是奔事業,不再是個單選題,只要女性認真生活、努力工作,就會散發自信、迷人、勇敢的光芒,活出人生AB面。她是賢惠的妻子,但日夜奮戰于防控一線,是與病毒鏖戰、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她是孝順的女兒,但來回奔波于大街小巷,是舍小家為大家、解決群眾煩心事的人民公仆;她是溫柔的母親,但奮筆疾書于案牘之前,是記錄時代風云、愿為蒼生鼓與呼的新聞記者……

抗擊疫情和脫貧攻堅這兩個戰場上,有無數的“她”刻印下美麗印記、融注入強大活力,打兩場硬仗中前進的每一步、勝利的每一瞬,都可見“她力量”之貢獻、“她魅力”之精彩、“她智慧”之非凡,可以說,正是因為有“她們”,今日之河南才更加出彩、絢麗。

在這里,我們致敬了不起的她,在危難時刻、緊急關頭,挺身而出、勇敢擔當;我們也致敬每一位女性,在平凡歲月中,在平淡日常里,堅強柔韌、溫暖善良。希望每一位女性,腳下有路、心中有光,做一個了不起的自己,在與時代共進中贏得出彩人生,在與祖國同行中盡顯巾幗風采。

分享到:
亚洲精品一线在线观看|久久国产亚洲精品超碰热风|亚洲女同一区二区|推油少妇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看片LUTUBE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