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致金沙江白鶴灘水電站首批機組投產發電的賀信,讓我們備受鼓舞,更堅定了我們聽黨話、跟黨走、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信念和信心!”6月28日,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者姜周華教授在東北大學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暨“講述·東大人的故事”典型推介會上深情地說道。
白鶴灘水電站,是當今世界在建規模最大、技術難度最高的水電工程,水電站中發電機組內部的關鍵材料,正應用了東北大學姜周華團隊自主研發的特厚高端水電鋼。
建校98年來,東北大學點亮“自強不息、知行合一”的精神坐標,形成了“實干、報國、創新、卓越”的文化血脈。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學校引導廣大黨員特別是青年師生把黨史學習教育同為服務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結合起來,不斷續寫立德樹人新篇章。
心懷“國之大者”,從黨史中汲取科技報國的強大力量
已91歲高齡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聞邦椿教授,依舊每天按時到東北大學辦公室工作,指導學生論文、給師生作報告。去年剛剛完成出版100部著作“小目標”的他,正計劃著圍繞科技創新方法學、智慧人等7大主題完成下一個系列的著作。
“創新是永無止境的,育人永遠只有進行時。”中國“振動利用工程”學科開拓者、有著38年黨齡的聞邦椿,一直身體力行,引領著團隊骨干和青年學子心懷“國之大者”,只爭朝夕地奮斗。
東北大學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七一”重要講話精神,挖掘整理東大人科技報國的故事,推介講述科學家精神,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匯聚科技報國、鑄魂育人的強大動力。
“實驗室晚上9點時工作人員的數量之多令人吃驚,在研究成果和科技獲獎方面取得的成績令人贊嘆,柴天佑取得的成就在國際自動化領域不可比擬。”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控制系統協會前主席瑪麗亞·埃琳娜·瓦爾奇教授對東北大學流程工業綜合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進行訪問時這樣評價。
堅持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是老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柴天佑的不懈追求,他說:“不僅要結合企業的實際需求提煉科技難題,而且要開展深入的學術研究,在國際學術舞臺產生廣泛影響,用實際行動讓中國的控制技術躋身世界領先行列!”
奔騰的鋼花日夜飛濺,高大的軋機陣陣轟鳴,熱氣蒸騰的軋鋼車間,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國棟和青年師生們這個暑假度過時間最長的地方。
古稀之年的他,夜以繼日鏖戰在鋼鐵科研、教學和生產最前沿,為推動中國鋼鐵產業向中高端邁進、為培養鋼鐵科技人才奉獻著自己的光和熱。
“突破‘卡脖子’技術,把核心科技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是我們義不容辭的使命。”在王國棟看來,東北大學愛國的“DNA”已經深入骨髓,“自強不息、知行合一”的校訓精神以及不斷創新、追求卓越的文化,讓團隊在建設鋼鐵強國的道路上奮勇向前。
創新教育形式,在黨史校史融合育人中厚植家國情懷
黨史學習教育,源于師生,更接地氣。東北大學的校史中,蘊藏著豐富鮮活的黨史學習素材。
學校深入挖掘紅色資源,不僅用經典誦讀等文藝形式滌蕩學子的心靈,還依托校園融媒體平臺,推出“‘一二·九’運動的主力和先鋒”“‘五月的鮮花’開遍華夏”等系列融媒體作品,用師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講黨史故事,品校史風骨。
“如今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國將不國,難道我們東大青年還能坐以待斃嗎?”“我們愿以血肉之軀,喚起全民抗日救亡!”……
激情澎湃的誦讀聲,響徹東北大學校園。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永遠跟黨走”主題文藝晚會上,一幕幕記述黨史校史的音舞詩畫,像一束束火把,映照出百年黨史的波瀾壯闊和東大弦歌不輟的辦學歷程,展現了一堂獨樹一幟、精彩生動的“黨史思政大課”。
澆花澆根,育人育心。東北大學將“四史”內容全面融入思政課教學,構建“課堂教學嵌入+學生自組織研讀+集體交流提升”全鏈條學習體系,將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科學家精神融入黨史學習教育。學校將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等6個思政課程組打造“七一”重要講話精神微專題。
6月23日,東北大學“紅磚”課程思政教研室成立。這是學校在黨史學習教育開展期間守正創新,將黨史教育融入土木工程專業的新嘗試。在“超級工程”建設歷史中體悟國家發展,在日常學習中涵養科學精神,學校為青年學子精準滴灌“強國有我”的興國之志。
依托教育部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范中心,學校開展“將黨史學習教育融入課程思政”專題研討,推進“七一”重要講話精神進課堂、進頭腦。
“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開始獨立領導革命和創建人民軍隊的事件是?”隨著考官“魔方機器人”的聲音在教室響起,支部黨員們馬上用手中的“魔方機器人”開始答題。這是趙姝穎教授團隊自主研發的集體學習黨史的智能化平臺,用高科技為黨史學習賦能,并已在遼寧省1200多名組織員中推廣開來。
戴上VR頭盔,操控手柄,逼真還原歷史場景……東北大學30多個黨支部走進學校“紅色記憶”VR教育示范基地,親身體驗四渡赤水、飛奪瀘定橋等戰爭場景,感受革命先烈的英雄氣概。
用人工智能的學科特色搭建沉浸式、可互動的學習場景,黨史校史聯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聯動,廣大師生黨員在學習中淬火提升,在教育中立心聚氣,知史愛黨、知史愛國、知史力行。
學做深度結合,在知行合一中踐行初心使命
“圖書館非靜音研學區能否延長使用時間?”“實驗儀器設備如何實現高效率共享?”在“學生接待日”活動現場,同學們紛紛提出自己的訴求。把實事辦好,把好事辦實。東北大學及時回應學生關心的每一個問題,力爭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
“特別感謝學校搭建的創新平臺,我們跟著老師學做科研項目,獲得實戰機會,不僅大大開闊了眼界,更訓練了科研思維。”東北大學本科生馮宇霖興奮地說。
這正是學校踐行“我為師生辦實事”,選拔高年級本科生開展科研訓練這一“實招”結出的碩果。
東北大學把黨史學習教育同解決問題、推進工作結合起來,通過教代會、學代會、師生接待日、工作改善日等征集意見建議200余項,制定“干實事、解難事、謀大事、創新事、長本事”項目清單,校級層面確定的16項工作任務、二級單位確定的280項工作任務全部有序推進落實。
“聽從黨的召喚,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一代代東大人彰顯著投身一線的理想和信仰。
1955年至1982年,以東北大學劉家明、孫傳堯等為代表的37名畢業生,懷著以身許國的豪情壯志先后來到新疆可可托海,在極端艱苦惡劣的條件下為國選礦,獻身“兩彈一星”事業,讓可可托海礦脈精選的鈹、鋰和銫等稀有金屬材料應用到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第一艘核潛艇上,熔鑄了“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為國爭光”的可可托海精神,譜寫了為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奮斗不止的奉獻長歌。
紅色傳奇,仍在續寫,東北大學愛國報國的精神,生生不息,薪火相傳。
2021屆環境工程專業本科生阿依波拉提·特來西,在聽過學校“可可托海的東大人”專題黨史教育報告會后,被“老學長”們為新中國稀有金屬選礦事業無私奉獻的精神所感動,立志“從新疆來,回新疆去”,并最終被新疆有色集團錄用。
“愛國愛黨的紅色基因,是我們能夠給予學生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以史育人、以史鑄魂、以史賦能,我們將從黨史中汲取前進的智慧和力量,向著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奮勇邁進。”東北大學黨委書記熊曉梅表示,通過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愛國報國的凌云壯志正在師生心中扎根,為學校發展注入澎湃動能。
(本報記者 劉勇 本報通訊員 王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