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歷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發展過程,但關于這一時期的城市歷史研究卻極其薄弱。實踐與理論的脫節,使得改革開放時期城市發展、社會變遷和人民生活等城市歷史的重要議題,仍有待于史學界的深入探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中央將部分權力下放至地方,不同城市的政治、歷史和文化形塑出不同的發展風格,改革開放時期城市史研究故而需要更強烈的“在地化”體驗,也應起步于單體城市與個案研究,既需要關注深圳、上海、天津等改革開放前沿城市,也需要重視重慶、西安、蘭州等后發展城市,還需要探討江陰、烏鎮等中小城鎮的演進;既需要梳理城市的空間、功能和結構,也需要關注城市發展問題或矛盾的形成與化解。在此基礎上,需要逐漸總結出具有全局性的城市發展規律。改革開放后,中國逐步加入全球都市化潮流,形成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中原、成渝等若干國家級城市群,而這些城市群是一個區域內城鄉信息與網絡連接而成的集合體,大城市與周邊農村城鄉大規模的人口流動是城市群形成的重要條件,因此改革開放時期城市史研究應關注城鄉互動、城市農民工、城市外來人口管理的歷史,研究內容應從“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出發,最后融合于“形成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在某種意義上,改革開放城市史就是一部城鄉流動并逐步走向城鄉和諧的歷史。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社會也隨之發生劇烈變遷,一部城市史也就是一部城市社會的變遷史。研究改革開放時期城市社會變遷,首先應研究城市的階層結構、家庭結構、組織結構、城市社區與單位制度變遷等內容。伴隨著這些結構性的變遷,城市人民的生活和社會心理也發生變化。因此,加強城市社會變遷研究,既要關注城市的結構性變遷,也需要重視對城市發展中“人”的關懷;不僅應著眼于“收入的增長”和“發展的模式”,還需要關注“人在發展中是怎樣思想,怎樣感覺,怎樣打算”的??傊?,中國正處于城市化進程的關鍵時期,城市發展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現代化的宏偉目標,是一件正在進行中的偉大歷史事件。作為歷史研究者,梳理好改革開放時期的城市發展歷史,從不同側面揭示城市發展的規律性,具有非常顯著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摘自《蘭州學刊》2016年第10期,全文約一萬字,作者:王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