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經過8年持續奮斗,我們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兌現了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這是歷史性的跨越,也是新奮斗的起點。即日起,本報刊發相關評論,書寫脫貧攻堅史詩,凝聚鄉村振興力量,助力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敬請垂注。
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2月25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將貧困送進歷史這件事本身,是值得被銘記的偉大功績。
讓人記憶深刻的一件事是,2020年1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時指出:“經過8年持續奮斗,我們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勝利。”
人民日報記者在報道時,激動的心情溢于筆端——“對于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困擾千百年的絕對貧困問題歷史性地畫上句號,這是亙古未有的壯舉,也是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
這當然是壯舉,且必須是奇跡!
咱們河南老鄉劉震云寫過一本書《溫故一九四二》,講的是“吃的問題”,一個關于饑餓的故事。至今記得,馮小剛將這個故事搬上大銀幕時,開頭便是旁白中劉震云濃重的延津口音——“一九四二年冬至一九四四年春,因為一場旱災,我的家鄉河南發生了吃的問題。”隨后上演的,便是解放前那段關于饑餓、苦難、人性糾葛的故事。電影中,一口糧食就能改變人的一生。
之前看過一部影片《十八洞村》,講的是“窮的問題”。美輪美奐的鏡頭,講述了一個村支書楊英俊帶領眾人填土造田的當代“愚公移山”故事,進而折射出時代的變遷。那里是“精準扶貧”思想的發源地。后來看到有媒體訪談該片導演苗月,“如果不是拍電影,我可能不會如此深刻的理解‘貧困’對于一個走向偉大復興的民族意味著什么。”通過創作這部電影,她深刻感受到在脫貧攻堅的火熱實踐中共產黨人彰顯出的使命擔當,深刻理解了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渴望與期盼。
再后來,電影《我和我的家鄉》里有個《神筆馬亮》的故事,講的是“富的問題”。瞞著老婆去駐村的第一書記,利用自己畫家的身份和特長,帶領全村農民種植稻田畫,發展特色農業和旅游業,實現發家致富。電影的最后,妻子評價創作出稻田畫的老公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畫家”,也贊美老公的駐村扶貧事業是“更偉大的事業”。
解決了“吃的問題”,又解決了“窮的問題”,再解決“富的問題”。每一個腳步,都邁得鏗鏘豪邁;每一個臺階,都堪稱人類創舉。“偉大”二字,可謂恰如其分。
改革開放后,我國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吃的問題”不再是問題。由此,中國共產黨創造了用世界7%左右的耕地養活世界20%人口的奇跡。2005年起,河南所有的縣(市)全部免征農業稅,延續幾千年的“皇糧國稅”,在河南宣告終結。2020年,河南實現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縣全部摘帽……
從歷史維度看,這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發展中首次整體消除絕對貧困現象。從政治維度看,這是一個百年大黨的莊嚴承諾。從治理維度看,中國特色脫貧攻堅制度體系形成了貧困治理的中國方案。
在宏觀敘事之下,脫貧壯舉匯聚著無數的個體幸福。筆者至今記得朱騰進爽朗的笑聲。69歲的朱騰進原本住在范縣張莊鄉的黃河灘區腹地,他那輩兒人,十五六歲就開始壘臺子、蓋房子,洪水來了一淹,又得重新壘臺子、蓋房子,祖祖輩輩都是這么過來的。后來,乘著搬遷扶貧政策的東風,朱騰進與3893名村民一起搬進了政府規劃的千安社區,住上了120平方米的房子,按照他的話說,做夢都沒想到這輩子還能過上這么舒坦的生活。
還有濮陽縣渠村鄉公西集村王富增的靦腆的笑容。因病致貧后他辦了家釀酒作坊,釀出的酒被村民稱為“西村五糧液”。去他家采訪時,他一邊讓著香煙,一邊對著院子里那排碩大的酒桶介紹自己脫貧致富的經歷……
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滾滾向前的時代浪潮下,脫貧摘帽是一項彪炳史冊的整體性功績,而這背后,則是無數個家庭、億萬個個體,走出絕對貧困,收獲一份希望,贏得一份幸福,并奔向美好的未來。這或許正是脫貧攻堅戰最大的意義所在。(河南日報評論員薛世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