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這句話是2015年2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春節團拜會上說的。
這句話給我的感觸很深。
去年初,我有幸遴選進入省委宣傳部工作。離開了南陽老家,只身來到鄭州。發現三十多歲的自己,沒有了當初上大學時進入一個新城市的興奮,有的更多是對家庭的不舍,對家人的想念。
很多事情都是失去了才懂得珍惜,離開了才知道不舍。一年多來,難以照顧父母、無法陪伴女兒、夫妻兩地分居等等這些困難讓我更加珍視家庭,也正是這段時間讓我從父母、女兒、妻子身上學到了很多,更加深刻的體會到“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
從父母身上,我學到了奉獻。從我記事起,看到的都是父母忙碌的身影。女兒出生后,他們剛退休就又上崗,無怨無悔地照顧孫女。我到鄭州后,他們更忙了,但從沒有一句抱怨。假期回家,母親總是最關心食堂的伙食,關心我的出租屋里還缺些什么。父親總是一再囑咐我“工作要踏實,不要怕吃苦,多干活不是壞事。只要你把工作做好了,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心。”
從女兒身上,我學到了責任。我通常周五晚上坐火車回南陽,一般到家都是第二天凌晨2點多,早上都是被女兒銀鈴般的笑聲和小粉拳鬧醒的,她會騎在我的身上大聲喊“爸爸回來了!爸爸回來了!”在那一刻,我感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女兒剛三歲多,長得很快,每周都有新變化,都會給我帶來新的驚喜。記得一次周日準備回鄭州時,我問她“想讓爸爸上班去么?”女兒眼淚汪汪的立刻說出“不想,我要爸爸陪我玩”,過了會兒,她又說“你不上班怎么給我買棒棒糖啊,你還是去上班吧!”這啼笑皆非的回答,讓我的笑容中帶著心酸,深深地感到“爸爸”這個稱謂的重量。
從妻子身上,我學到了信任。2014年結婚,當時她在縣里,我在市里;2016年她努力考到了市里,而我又來到省里。剛來的時候,我問她“我一個人在鄭州,你放心么?”她笑著對我說“你去吧,我支持你,我也相信我們的愛情。”有一段時間,工作壓力很大,有退縮的想法,妻子鼓勵我“我相信你可以的,我的老公是最棒的!”為了孩子上學,我在周邊租了套一室一廳,看著又小又破的房子,妻子笑著說“房子大小新舊都無所謂,有你、有女兒就有家!以后都會好的!”相信愛情、相信愛人、相信未來,有妻若此,夫復何求!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正是因為家的理解,才凸顯了公而忘私的高尚,正是因為家的包容,才成就了“舍家為國”的偉大。
最后,我用一段話,結束我今天的發言。家是我們的生命之所,我們生于斯、長于斯、歸于斯;家是我們的生活之所,我們食于斯、飲于斯、歇于斯;家是我們的精神之所,我們喜于斯、怒于斯、哀于斯。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它帶給我們溫暖,給予我們力量,教會我們成長。不管走多遠,都不要忘記:每個人都是從家出發的,每個人都不要忘記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