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河南歷史(以下簡稱河南黨史)是中共黨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中國共產黨帶領河南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奮斗歷程為研究對象,兼具政黨研究的學術功能和政治社會化的宣教功能,在河南省學術研究領域和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都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河南黨史研究的特色和亮點
河南黨史的系統研究起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以河南省內各級黨史部門為主要研究力量。經過近40年的探索發展,河南黨史研究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科研體制機制,在研究方法、研究成果轉化等方面呈現出一些突出的特色和亮點:其一,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開展黨史研究。嚴格遵循歷史的事實邏輯,注重用史料說話,在加強完善對河南地方黨史宏觀研究的同時,探索開展相應的微觀研究和實證研究,黨史研究的內容也不斷深化和拓展。其二,探索構建“機構協作、學科交叉、平臺共建”的科研工作機制。加強了同省內高等院校、黨校(行政學院)、社科研究機構等單位的聯系協作,積極搭建多元主體協同、多種方法并用的科研合作平臺,初步形成“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合力攻關、共同發展”的河南黨史研究大格局。其三,推動建立針對性強、影響力廣的河南黨史研究成果轉化應用機制。以“存史、資政、育人”為根本導向,按照“解讀歷史、提煉智慧、關照現實、指導實踐”的基本要求,集中反映黨的奮斗實踐、深刻總結黨的歷史經驗、深入挖掘黨的精神力量,為河南各級黨委、政府科學決策提供必要的咨詢服務,為河南人民繼往開來、砥礪奮進提供強大的精神激勵。
河南黨史研究的方法和路徑
河南黨史研究堅持以科學理論指導,從歷程、事件、人物、精神等重點研究方向入手,在研究內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深度廣度等方面積極探索、深化拓展,形成了較為完整而立體的研究體系。
以偉大奮斗歷程為核心,構建河南黨史主流話語體系??陀^準確地反映黨領導河南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奮斗實踐,深刻解讀中原大地歷史性變革中所蘊藏的內在邏輯,是河南黨史研究的核心內容。因而,河南黨史研究始終堅持講政治的第一位要求,弘揚唯物史觀的科學理性,牢牢把握河南黨史發展的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進一步改進完善黨史宏大敘事的傳統,全面反映黨引領河南發展進步的歷史脈絡,盡力勾勒黨領導河南人民不懈奮斗的基本面貌,以《中國共產黨河南歷史》第一卷、第二卷等河南黨史基本著作的研究編纂為主要實踐路徑,構建起科學、系統、專業的河南黨史主流話語體系,為黨的理論武裝和黨的中心工作服務。
以重大黨史事件為重點,構建河南黨史權威解讀平臺。對河南黨史重大事件發生發展原因及經過進行發掘與評判,盡力重現真實的歷史圖像,正確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是河南黨史研究的基本內容。以挖掘整理豐富的、多層面的檔案文獻、口述史等第一手史料為基礎,進行分析甄別,通過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客觀呈現和反映事件發生的來龍去脈,尤其是從理論上和歷史上對那些與現實政治緊密聯系、對社會產生深遠影響的河南黨史重大事件進行解讀分析,對黨領導河南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的不同時期的基本史實及基本結論正本清源、鑒別真偽,對被戲說或丑化的黨史事件進行還原,恢復其真實面目,使人們對歷史有所反思警悟,從中吸取經驗教訓。
以重要黨史人物為載體,構建河南黨史人物研究文庫。中國史學歷來重視對于歷史人物的研究。正確記載、準確分析和科學評價重要黨史人物的思想和行動,是正確認識和記載黨的歷史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河南黨史研究的重要課題。堅持歷史主義原則,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地對河南重要黨史人物、著名革命先烈,以及對黨的事業和社會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專家、學者、英雄、模范人物的生平事跡、思想發展以及他們對河南乃至中國的革命建設和發展進步作出的重大功績和優秀品德進行記載和研究,形成了以《河南黨史人物傳》叢書為主要成果體現得較為全面、系統的河南黨史人物檔案資料集成和研究成果匯編。
以寶貴精神財富為支撐,構建河南黨史完整精神圖譜。在黨領導河南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中,中原大地上孕育形成了以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大別山精神等為代表的黨的寶貴精神財富。充分發掘、梳理研究這些偉大精神,是河南黨史研究的重要內容。通過系統化、學理化地深入研究闡釋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大別山精神等的產生條件、形成過程、科學內涵、歷史作用、時代價值,尤其是深入解讀、生動呈現偉大精神背后具體的黨史人物與事件,深入挖掘、清楚梳理偉大精神的實踐基礎、歷史條件和思想來源,以更寬廣的歷史視野、更深邃的史識和更真實感人的史料對精神進行闡發,從而構建起貫穿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時期的河南黨史完整精神圖譜。同時,積極審慎地選取、確立和闡發河南黨史上的其他代表性革命精神,在充分的史料支撐、一定的研究積淀和公眾的情感認同基礎上適時補入新的精神財富,推動河南黨史精神圖譜與黨在河南的發展歷程緊密聯系在一起并不斷向前延展、趨于完整。
以基本口述實錄為基礎,構建河南黨史研究扎實根基。黨史研究的對象既包括過往的歷史,也包括正在發生的歷史。正在發生的歷史具有典型的“當代”特征,能夠最大程度地被記錄,也能最廣泛地被歷史當事人或親歷者所見證。因此,對正在發生的歷史進行記載而形成的實錄,對歷史當事人進行訪談而形成的口述,成為河南黨史研究的重要成果樣式。通過有計劃、有針對性地研究編纂改革開放實錄,如實記載全省各地、各部門改革發展的重大舉措、重大成就、重大經驗,積極“搶救”老同志、當事人的口述史料和回憶錄,生動真實再現歷史原貌,與文獻資料和實物資料相互印證、相互補充,并在此基礎上不斷把河南黨史研究推向深入。
對河南黨史研究幾點建議
首先,研究方法有待進一步改進。黨史研究不僅具有“呈現史料、陳述史實、解讀史事、評價歷史”的學術功能,還承擔著“以史鑒今、資政育人、鑄魂聚力、經世致用”的政治功能,兩者不可偏廢。如何實現兩者間的互補、平衡乃至并進、共贏,實現政治性與學術性的統一、黨性與科學性的統一,是新時代河南黨史研究創新發展面臨的首要問題。由于研究目的和研究對象的特殊性,河南黨史研究要始終堅定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理論定力,堅持遵循“黨史姓黨”基本原則,在這一基本前提下,著眼于黨史研究歷史學科的基本定位,繼承發揚中國傳統史學貫通今古、經世致用等歷史思維和優良傳統,合理借鑒西方史學關注現實、關注問題的理論和方法,廣泛借鑒其他社會科學、相關自然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努力以更全面的史料呈現、更精到的史實分析、更公允的歷史評價、更徹底的理論詮釋說服人、打動人和武裝人。
其次,研究視域有待進一步拓展。黨史研究的客體決定了它必須具有與時俱進的品格,必須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樹立新思維、開辟新視角、拓展新領域,推進黨史研究不斷深化發展,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提供深沉、持久的理論源泉。長期以來河南黨史研究更多側重于宏大敘事,但對決策、制度在基層的實際運作情況和效果關注不夠,對基層檔案和民間史料利用不足,微觀的個案研究和實證研究不多,對受眾的吸引力和影響力隨之降低。上世紀80年代胡喬木曾就黨史研究提出了“四面八方”的分析方法,新時代的河南黨史研究,應在更好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中,堅持開放性時代性,從四面八方的角度把握全局,探索開展細致入微、見微知著的微觀研究,努力在歷史翻涌的大風大浪中分析歷史細節,讓歷史的涓涓細流,娓娓道來。但同時也要注意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研究誤區。
再次,研究深度有待進一步提升。黨史研究具有極其強烈的無可回避的政治性與現實性,加之傳統治學思維的賡續及地域性黨史研究的局限,新時代河南黨史研究需要有系統、開放的眼光,以科學的方法為指導,不斷提升研究水平,做到科學性、思想性、政治性統一,并加強黨史研究成果的宣傳和普及。要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貫通研究黨領導河南人民百年奮斗歷史,深刻解釋黨百年來歷史變遷的內在動因和歷史必然,注重弘揚偉大成就、優良傳統、寶貴經驗,突出主題與主線,彰顯主流和本質,以利于人們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要把歷史與現實、史實與理論有機結合起來深化研究,在尊重歷史本真的基礎上,辯證地看待和解答河南黨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歷史問題,從新時代高度、從新時代面臨的問題出發回顧歷史,總結經驗,以史鑒今。同時,還要充分重視對官方和民間檔案等第一手史料的挖掘、爬梳和運用,注意培養研究者敏銳觀察力和學術創新力,以“發人所未發,言人所未言”的創新思維和“十年磨一劍”的考據功夫開展具有獨創性、富有新意的研究,接續發現并填補河南黨史上的研究空白,推動河南黨史研究不斷向更深處、更遠處漫溯。
(作者:省委黨史研究室 薛琳 趙太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