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培育、繼承、發展起來的偉大民族精神,它鑄就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推動中華民族發展的腳步不斷向前邁進。數千年來,在與水災、旱災、蝗災、地震、瘟疫、饑荒、戰爭等災難的頑強斗爭中,中華兒女忠心報國的情感和團結奮戰的意志越發彰顯。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斗爭中,中華民族精神極大地迸發出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在這次疫情防控斗爭中,在黨中央統一領導下,全國動員、全民參與,聯防聯控、群防群治,構筑起最嚴密的防控體系,凝聚起堅不可摧的強大力量。”這種強大力量就是抗疫斗爭中凝聚起來的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是戰勝疫情的精神支柱和強大動力。
剛毅自強:中華民族的偉大奮斗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習近平總書記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指出:“中華民族歷史上經歷過很多磨難,但從來沒有被壓垮過,而是愈挫愈勇,不斷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世上沒有坐享其成的好事,幸福是辛勞和汗水創造的,勝利是在抗爭和犧牲中得來的。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疫情防控是一場保衛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嚴峻斗爭。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黨和政府領導全國人民不畏艱險、迎難而上,數以萬計的軍人、醫生、建設者、志愿者奔赴疫情最嚴重的湖北武漢,冒著生命危險投入到抗疫的主戰場,生動展現了中華民族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奮斗精神,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強大生命力、顯著優越性。
眾志成城:中華民族的偉大團結精神
“人心齊,泰山移。”在任何巨大災難面前,個人的力量都是渺小的,只有眾志成城、同舟共濟,才能戰勝災難,取得勝利。大禹治水的功績靠的是當時眾多部落聯盟的合力奮斗,抗日戰爭的勝利靠的是億萬中華兒女“用血肉筑成新的長城”。在抗擊疫情的奮戰中,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全國動員、全民參與,每個地方、每個家庭都迅速投入到抗擊疫情的偉大斗爭,千萬條線擰成一股繩,形成了萬眾一心、萬壑歸流之勢,凝聚成氣勢磅礴、無堅不摧的合力。作為抗疫斗爭的主戰場,武漢人民顧全大局、團結一心,自覺服從防控需要,付出了巨大犧牲。全國19個省份對口支援湖北各地,體現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團結和擔當。世界衛生組織赴中國考察專家組負責人、世衛組織總干事布魯斯·艾爾沃德說:“武漢街道空無一人,但是每個窗戶后面都有配合應對疫情的市民。中國展現了驚人的集體行動與合作精神。”可以說,在抗擊疫情的這場大考中,全國人民同舟共濟、守望相助,勠力同心、共克時艱,形成了強大的向心力、凝聚力,中華民族的集體意識更加充分地顯現出來。
革故鼎新: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精神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華民族是敢于創新、善于創造的民族,經歷的災難越多,戰勝災難的辦法就越多。東漢末年,面對暴發流行的瘟疫,目睹哀鴻遍野、十室九空的慘狀,張仲景勤求古訓、博采眾方,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進行艱苦探索,著成傳世醫書《傷寒雜病論》。如今,這場抗擊疫情的斗爭使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精神進一步迸發出來:果斷對武漢實施“封城”的英明決策,對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起到了關鍵作用;面對新冠肺炎這一全新的“敵人”,科技工作者為揭示病毒的傳播致病機理而刻苦攻關,為藥品和疫苗研發殫精竭慮,及時總結更新診療方案,把研究成果寫在抗擊疫情的戰場上;在各方精心組織、緊密配合下,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拔地而起,一座座方艙醫院迅速投入使用,創造了“當驚世界殊”的“中國速度”。
志存高遠:中華民族的偉大夢想精神
“有志者事竟成。”中國人民是有著偉大夢想的人民,具有勇于追求和實現夢想的執著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中國人民相信,山再高,往上攀,總能登頂;路再長,走下去,定能到達。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當前,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這一夢想。然而,實現夢想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理想越是高遠,困難和阻力就會越多,風險和挑戰就會越大。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給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帶來嚴重威脅,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也給我們實現全面小康造成了一定的難度。然而,愈挫彌堅、越戰越勇的中國人民堅定信心、咬定目標,義無反顧、奮然前行,“不破樓蘭終不還”、不達目的不罷休,任何力量都無法阻礙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當前,我國疫情防控工作已經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但是,外防輸入、內防反彈、推進復工復產、恢復經濟社會運行秩序的任務還非常艱巨。災難不僅壓不倒中國人民,而且一定會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經過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們一定能取得疫情防控的最終勝利。
(作者分別系河南理工大學黨委書記、教授,河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鄒友峰鄭小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