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地處黃河沿線關鍵位置,具有極其豐富的黃河文化旅游資源。但是,我省沿黃各地在突破行政區域、充分挖掘黃河文化資源、大力開發黃河文化旅游產品、走區域旅游合作發展方面還很不夠。通過凝練黃河文化旅游主題,整合黃河文化旅游資源,形成跨市黃河文化旅游體系,可以擴寬我省黃河文化旅游的廣度和深度,實現旅游效益的最大化和旅游優勢的品牌化。
打造中華文明的濃縮版。“一部河南史,就是半部中國史”。我省境內的黃河沿岸地區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中華民族的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曾長期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留存有豐富的歷史遺址。重要的有:新石器時代的新鄭裴李崗遺址、三門峽廟底溝遺址、三門峽仰韶村遺址、鄭州大河村遺址、新鄭黃帝故里、夏文化的偃師二里頭遺址、商代早期的鄭州商城遺址、商代晚期的安陽殷墟等。這些歷史遺址涵蓋的時段非常長,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到當代,文化內涵非常豐富,可以比較完整地反映當時的社會狀況,對研究中華文明史具有重要意義。這是我省黃河歷史文化資源最大的特點,也是開發的最大亮點,要深入挖掘、整理、展示。以這些歷史遺址為中心,整合各自周邊的其他相關古跡,充分挖掘其文化內涵,全力打造原始社會仰韶文化展示中心、原始社會龍山文化展示中心、傳說時代黃帝文化展示中心、商代文化展示中心、洛陽隋唐文化展示中心等。要讓這些地方分別成為各自所代表時代文化的集中展示中心,讓游客到此能夠窺一斑而知全豹,深刻而具體地體會到當時的歷史風貌和特征。把這些文化展示中心串聯起來,使河南沿黃河地區成為完整展示中華文明發展史的文化長廊,沿黃河旅游就可以遍覽中華文明發展史。
開發利用黃河沿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文化的活態傳承,真實再現,和靜態的物質文化遺產相互補充,極大地增強了歷史文化旅游的生動性和立體感。黃河沿岸地區擁有以陜州地坑院、洛陽唐三彩、河洛大鼓、登封少林功夫、禹州市鈞瓷燒制技藝、開封汴繡、朱仙鎮木版年畫、陳家溝太極拳、??h正月古廟會、濮陽雜技等為代表的眾多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把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機嵌入各文化展示中心體系中,使歷史和現實融為一體,使觀賞和體驗相結合,可以拓展豐富“黃河歷史文化走廊”的旅游內容。
打造北方特色山水的精華版。黃河河南段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其突出代表是黃河水體和沿黃名山,可以組合成“沿黃河山水景觀走廊”。這條走廊包括兩部分內容:一部分是以黃河水體為核心的黃河濕地生態帶,另一部分是以云臺山、嵩山為代表的北方名山系列。水是黃河文化的根,是黃河風景的魂。黃河河南段全長711公里,從三門峽到孟津為峽谷河道,從孟津到鄭州為峽谷河道向寬淺河道過渡帶,從桃花峪到蘭考為典型的“地上懸河”,蘭考以東為彎曲河道,地理地貌景觀非常豐富。黃河因河道的不同,或奔騰而濁浪激蕩,或緩流而金光粼粼,雄渾、壯觀而絢麗。黃河河南段還建有三門峽大壩、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等著名水利工程,渾濁的黃河在這里呈現不同的景象,水天一色,碧波浩渺,極盡變化之妙。另外,黃河支流眾多,灘涂寬闊,具有豐富的濕地資源,積極建設類型多樣、生物資源豐富的濕地生態系統,不僅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還具有很高的旅游價值。目前,我省已規劃打造黃河濕地公園群,未來10年在黃河沿線將新建18個濕地公園、30條生態游步道和30個生態驛站。旅游資源貴在特色鮮明。各地在建設濕地景觀時一定要注意凝練特色,或者注重生物資源的獨特性,如三門峽濕地以天鵝聞名,民權黃河故道濕地以青頭潛鴨著稱;另外要注重旅游功能的極致化,如有的著重觀光游覽,有的重視休閑體驗,有的突出康體健身等等。把黃河水體資源和濕地資源有機組合起來,共同構成黃河水域風光,一段有一段的景致,一段有一段的特色,有助于把黃河河南段打造成黃河“黃金旅游線”。
建設“沿黃河山水景觀走廊”。黃河兩岸的名山以云臺山和嵩山為代表,具有很高的旅游價值。云臺山位于黃河北岸,峽谷壁立,瀑高潭碧,有著獨具特色的峽谷類地質地貌景觀,是北方山貌的典型代表。以其為原點,向東北可以串聯云夢山、紅旗渠·太行大峽谷,向西南可以串聯神農山、王屋山等,共同構成黃河北岸名山系列。嵩山位于黃河南岸,名列“五岳”,久負盛名。以其為原點,向西可以串聯白云山、龍潭大峽谷、老君山等,共同構成黃河南岸名山系列。兩系名山分列黃河南北兩岸,共同構成“沿黃河山水景觀走廊”。登名山,游黃河,彼此補充,相得益彰,極大拓展了黃河山水旅游的內涵和外延。打造“沿黃河山水景觀走廊”,除了深入挖掘自然景物本身具有的特色外,還要充分利用黃河山水本身擁有的人文資源,如嵩山的少林文化、王屋山的道教文化、云夢山的軍事文化等,豐富自己的文化內涵,提升自己的旅游品質?!?作者:河南理工大學 史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