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州網訊 用村規民約管紅白喜事,借文化墻講身邊故事,鄉風文明越來越濃;網格員上門問家長里短,法律顧問定期普法答疑,矛盾化解越來越順;村民代表會議商量村務,道德模范帶動向善……在黨建引領下,我市用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之筆,描繪出基層善治的新圖景,群眾收獲了滿滿的幸福感。
激活自治“末梢神經”
凝聚共建共治“向心力”
“我們在走訪中發現小區健身器材老化存在安全隱患,不等居民反映,就立即組織召開居民議事會。大家一起討論解決方案,居民們都特別滿意。”在世紀花園社區,“未訴先議”機制如同打開社區治理活力的“金鑰匙”,從環境衛生整治到公共設施維護,從鄰里矛盾調解到社區活動策劃,社區服務質效顯著提升,鄰里關系更加和諧融洽。
據了解,“未訴先議”機制就是通過調研、12345熱線等渠道主動收集民意,群眾未“訴”、基層先“議”,將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
在我市,“四議兩公開”工作法這一基層治理“老品牌”持續煥發新活力。為讓群眾真正成為基層治理的“主角”,我市打出創新“組合拳”:依托“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展館和培訓中心,常態化開展黨員分類培訓,讓基層干部和黨員“更會用”這一治理法寶;健全“市鄉村”三級貫通協同工作機制,邀請群眾參與監督,還拓展“四議兩公開”工作法應用領域,讓基層治理更貼合實際,繪就了共建共治“同心圓”。
筑牢法治“制度堤壩”
織密基層治理“安全網”
“多虧了鎮村干部,不然我們兩家怕是要結一輩子的怨!”高集鎮明池村村民代女士說。
原來,代女士家因出路問題與鄰居家爭執不下,矛盾一度激化,鎮村干部聞訊后迅速介入,聯合村聯防隊員實地走訪、耐心調解,最終協商出解決方案,化解了兩家的糾紛,鄰里關系得以修復。
我市將良法善治貫穿基層治理全過程,通過三項創新機制,不斷提升法治化水平。“35671”工作機制構建起“源頭預防—動態管控—及時化解”閉環,村(社區)每周三議事、鄉鎮(街、區)周五研判、周末集中力量化解矛盾。
同時,“一村一警一法律顧問一民調組織”制度實現了專業力量下沉,172名法官、檢察官、執業律師等“法律管家”入駐636個村(社區),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專業的法律服務。
“司法聯誼日”制度則聚焦企業需求,法學專家走進企業開展“法律體檢”30余次,解決85個發展難題,護航法治化營商環境。
厚植德治“精神沃土”
涵養文明和諧“新風尚”
在我市各鄉村,墻壁上手繪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尊老愛幼、勤儉持家等圖畫是一道道亮麗風景,村民們坐在附近小游園里健身、散步、曬太陽,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德治是基層治理的“柔性力量”。在我市,它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滋養著群眾的心田。依托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生活點滴,鄧州“編外雷鋒團”引領了志愿服務熱潮,大家都積極參與,奉獻愛心。據統計,7000余場文明實踐活動惠及23萬群眾,擦亮了城市文明底色。
在典型引領方面,我市常態化選樹新時代好少年、道德模范等先進典型。如今,已有350余人脫穎而出,成為群眾身邊的榜樣。
“一約四會”推動移風易俗成效顯著,95%的村(社區)修訂村規民約,紅白喜事費用下降40%,酒席規??s小30%,禮金標準降低20%,文明新風勁吹城鄉。
強化智治“數字引擎”
構建數字治理“新生態”
“我們村里安裝了280余個高清攝像頭和水利檢測設備等,這些設備實時采集數據,通過大數據平臺進行智能分析預警。”在龍堰鄉刁河村黨群服務中心,村干部盯著大屏幕,村里的重點部位和人群動態一目了然。
科技為基層治理裝上了“智慧大腦”。我市打造的“黨建+網格+大數據”治理體系,整合了公安、民政、衛生等部門數據,搭建起智能化綜合平臺,錄入160.2萬實有人口、45.8萬棟房屋信息,聚合200余萬條數據,實現了信息互聯互通。“網格發現問題、平臺分流處置、部門聯動化解”的閉環機制,讓1320余件矛盾糾紛在線上得到化解,真正實現了“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
從群眾議事到智慧治理,從法治護航到德治潤心,我市以“四治融合”激活了基層治理“一池春水”。接下來,我市將繼續聚焦群眾急難愁盼,深化治理創新,讓基層治理的“四治之花”綻放得絢爛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