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榆次區認真貫徹中央、省委、市委決策部署,堅持把“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立足百姓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堅持“三個第一、三個聚焦、三個辦理”工作法(“三個第一”:把群眾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把群眾需求作為第一導向,把群眾滿意作為第一標尺;“三個聚焦”:聚焦共性需求、聚焦發展難題、聚焦遺留問題;“三個辦理”:推行領導帶頭辦、部門主動辦、志愿服務辦),用心用情用力辦好民生實事。
把群眾呼聲作為第一信號
將辦實事活動與學習教育同時安排、同步啟動,按照全市要求,制定《我為群眾辦實事實施方案》,四大班子分別制定《活動方案》。區委常委會以上率下,扎實開展察民情訪民意,深入分管行業系統、基層單位、教育教學或生產經營一線,圍繞解決改革發展的重點難點問題以及民生實事開展調研工作,帶頭深入一線開展調研,梳理任務事項。在此基礎上,區委常委確定了“六個一批”事項,其他縣處級領導確定了“五個一批”事項,各級各部門確定了“四個一批”事項,并分別建立“一臺賬、三清單”。進一步明確領導牽頭、責任到人的推進機制,逐項落實落地,確保見實見效。
把群眾需求作為第一導向
聚焦群眾普遍反映的共性需求,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工作。
黨史學習教育一開始,區委就組織區四套班子領導和相關部門負責人進行大討論,集中謀劃和議定了一批事關全局、覆蓋面大的重點民生任務。比如,針對居民日常“急難愁盼”問題,在每個街道建立“民生微服務”工作機制,整合轄區各類服務主體和志愿者,形成群眾點單、社區派單、“黨員+共建單位+志愿者+商家”接單、社區回訪評價的“閉環式”服務模式,重要事項納入“街道吹哨、部門報到”機制協調解決,以“小切口”推動“大民生”,以實實在在的微服務取信于民、造福于民。比如,深化“全科網格”建設,統籌整合基層黨建、社會治安、司法調解、信訪維穩、社會保障、社情民意等事項納入網格化管理服務,實現“多網合一、一網統籌”。比如,針對群眾看病難的問題,充分利用農村、社區衛生服務站點的作用,整合協調一些民辦醫療機構,加快方便門診建設,著力打造15分鐘衛生便民服務圈,真正讓居民就近就能夠享受到基本的醫療服務,努力實現方便門診全覆蓋,真正實現“小病不出社區(村)”。同時,區委、區政府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廣泛征集確定10件民生實事,年內全部兌現完成。圍繞振興老區和鄉村建設,研究確定興老區“三服務”任務,“七一”期間,對“四類黨員”建立幫扶慰問臺賬,深入開展走訪慰問。
聚焦全區經濟社會發展難題,集中解決社會最關注、群眾最關心的問題。
圍繞高質量服務全市大局,主動融入太原都市區建設,進一步在市政重點工程和重點項目的征地拆遷、環境整治上主動作為,破解難題。同時,積極落實品牌建設戰略,召開了全區品牌建設動員大會,印發工作方案、召開專題會議、實地考察調研、開展專題座談等,并以食醋品牌建設作為主攻方向,加快推進品牌建設工作。推進城鄉環衛一體化改革,實施專業化、標準化、數字化的管理模式,探索污水處理站第三方運營管理模式。探索推進義務教育集團化辦學,按照“1+N+X”的辦學模式,初步構建起“融合型”辦學集團。積極探索創新行政審批方式,對全區行政審批事項和公共服務事項進行再梳理,進一步簡化辦事流程,減少審批環節,壓縮審批時限,精簡申請要件,全區審批流程總減幅達85%,服務時限總減幅達80%,申請材料總減幅達60%,企業開辦時限由2個工作日壓縮為半天。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加快建設集黨建引領、產業融合、文旅康養、精品采摘于一體的復合型廊帶。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范圍,讓農民受災不受損。郭家堡鄉針對部分企業發展瓶頸問題入企服務,積極協調市場局等部門成功為相關企業辦理質量體系認證,增強了企業市場競爭力,為全鄉經濟發展增添了動能。修文鎮針對中郝村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重點打造鄉村旅游循環線,推動村莊發展方式的全面轉型。
聚焦歷史遺留問題,有效疏通各類“難點”“痛點”和“堵點”問題。
區委政法委結合政法隊伍紀律作風整頓深入推進,加大歷史累案和遺留問題化解工作,通過設立舉報箱、公布舉報電話、建立微信便民服務群等措施,有效暢通了群眾反映問題渠道。區信訪局圍繞“三個不發生”工作目標,深入開展信訪維穩“大督查大接訪大調研”,堅持“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難事不出區”,就地有效化解率92.7%,有力保障了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安全穩定。區應急局加強安全生產大檢查、大整治,構筑全區社會發展安全屏障。區發展和改革局圍繞服務老舊小區發展,完善老舊小區基礎建設,提升社區公共服務管理水平,為居民打造設施完善、管理有序、安全健康的生活環境。
把群眾滿意作為第一標尺
將群眾的滿意度作為衡量為民辦實事的第一標準、唯一標準,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服務結果由群眾反饋。通過召開座談會、組織專題調研、開設服務專線、設置意見箱、開辟信息化互動平臺等方式,建立健全群眾反饋評價機制,根據群眾的反饋意見來衡量評價“我為群眾辦實事”服務效果。比如各街道在推進“民生微服務”工作中,服務結束后,平臺要對居民進行及時回訪,評價好的商家就往前排、優先派,評價差的就先亮牌警告,實行動態管理,有明顯質量問題的還要反饋給市場、公安等部門查處,實現“自下而上群眾滿意為主”的轉變。志愿服務由群眾評價。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管理平臺,打造文明實踐和志愿服務新矩陣。結合黨史學習教育,通過網絡互動平臺功能,廣泛征集基層群眾的服務需求,對群眾需求清單、資源整合、志愿服務等進行信息化管理,將群眾點單與志愿者接單相銜接,推動為民實踐活動線上線下雙向互動,讓為民服務更直接、更便捷。理論宣講由群眾打分。在“新時代百姓宣講團”基層宣講中,建立“宣講團受眾評價系統”,現場聽眾通過掃描二維碼進入點贊渠道,當場對宣講員的觀點提煉、事例引用、語言表達、形象氣質、課件制作等5個方面進行點贊。同時,評價系統會依據本場點贊數等數據進行統計排名,形成“宣講員人氣排行榜”并實時更新。
在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中,堅持“三個辦理”,確保實事辦實。一是領導帶頭辦,區委常委帶頭主動領辦重點任務,深入聯系點和基層一線,進行現場辦公。通過實地查看、現場座談,掌握基層和群眾的具體問題和實際困難。二是部門主動辦,區直各部門將黨史學習教育與本職工作有機結合,走出機關、走進企業、走進基層,主動服務、靠前服務、跟蹤服務,及時協調解決問題,拿出實際舉措,用心用情服務企業和群眾。區行政審批局啟動幫辦代辦服務,實行市場主體準入全流程公益代理服務,同開發區農商行合作在全區設立了30個營業執照公益幫辦點,組建了一支公益代理隊伍,對審批事項實行全流程幫辦服務。區稅務局先后舉辦4期納稅人學堂,從納稅人的角度進行講解,為新辦納稅人解答了日常報稅中遇到的常見問題,使大家能夠做到懂報稅、會報稅,提升了納稅人的辦稅效率。三是志愿服務辦,就是充分調動廣大志愿者的積極性,扎實開展“為民辦實事”實踐活動。新華街道榆和東社區通過黨員、志愿者,開展便民利民“微服務”,專門開辟出服務場所,由志愿者為廉租小區老年人義務理發。區教育局招募一批熱愛教育事業、熱心心理輔導、具有友愛奉獻精神和專業素養技能的心理教師,組建區教育系統心理志愿服務隊,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同時,著力強化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站、所)陣地建設,整合志愿隊伍人員資源,充分發揮志愿者服務力量,縱深推進文明實踐活動。
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是檢驗廣大黨員干部初心使命的“試金石”。“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中,榆次區實實在在為群眾排憂解難,切實把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用一樁樁實事,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更加充實、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