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大渡口區半島逸景農貿市場。
“嘀——”一聲清響,正在買菜的市民胡佳的手機屏幕上,跳出攤位銷售的冷凍雞翅信息:一周前生產,來自山東,有檢疫合格證明。
“這段時間部分地區疫情反彈。但通過掃碼了解產地和檢疫信息后,買冷凍食品會更放心。”胡佳說。
近年來,大渡口區通過引入智能化設備,建立大數據信息網絡,建立起“互聯網+特種設備”管理云平臺、“智慧監管”農貿市場、食品安全快速檢測中心、液化氣瓶安全追溯平臺四大監管平臺,實現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監管,在方便企業同時,也讓群眾生活、消費更安全、安心。
近日,大渡口的“智慧監管”因“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成效顯著、落實事中事后監管等相關政策措施社會反映好”,獲國務院辦公廳督查激勵。
特種設備有了“云監控”
秋田齒輪有起重機等82臺特種設備。作為企業生產部設備科主管,李亞峰以前經常加班加點檢查設備、填表存檔,以確保生產安全,“但人工檢查,有問題不一定能及時發現。”
然而,通過大渡口在全國率先打造的“互聯網+特種設備”管理云平臺,特種設備的使用管理要求、設備使用證、作業人員上崗證、檢驗情況等均可由“線下監管”變成“線上監管”。
“云平臺大大方便了我們企業的管理。”李亞峰說,現在只需要點開手機上的特種設備監管程序,將檢查結果掃碼上傳,很快就能完成檢測,區市場監管局也能實現同步線上監管。此外,他還可以通過云平臺進行數據挖掘,實現對操作工和設備的雙重線上監管,大幅提升了設備維修效率、節省使用成本。
該云平臺上線以來,以其高效簡約的智能化管理受到企業廣泛歡迎。據統計,今年前三季度,大渡口已有63家規上企業、2268臺特種設備納入云平臺的監控,平均每年可為每家規上企業節約養護成本50萬元以上。
農貿市場有了“電子眼”
半島逸景農貿市場是我市首個建成的智慧監管農貿市場。市場內每個攤位上都有一臺電子顯示屏,能實時顯示市民所購的菜品情況品種、單價、重量、總價;大廳中央,巨大的“雙隨機”快檢數據顯示屏幕上,滾動顯示當天檢測的各種農產品品種及農殘等檢測結果。
“現在稱秤公平,食品安全有保證,跟在大超市買菜一樣。”正在市場買菜的龔先玉婆婆告訴記者,農貿市場的現代化改造讓大家買菜更放心。
“創建‘智慧監管’農貿市場,再結合區食品安全快速檢測中心兩大監管平臺,就實現了由人力監管變為平臺監管。”大渡口區市場監管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這大大提升了食品安全監管效能,破解靠人力無法實現全面監管的難題。
在半島逸景農貿市場,每天都會抽取大量食品、農產品進行安全檢測。今年前三季度,該市場已開展快檢2651批次,合格率99.96%。
與此同時,該區還依托食品安全快速檢測中心推出“你點我檢”民生服務。前三季度,大渡口根據群眾投票對轄區內生鮮超市、網紅餐飲店等多家食品銷售單位快檢,對30家農貿市場、餐飲單位定向檢測90次,合格率均為100%。
氣瓶有了“身份證”
在大渡口玉靈燃氣充裝站,綠色氣瓶瓶口均貼有一個小小的二維碼。送氣工岳紅用手機上的小程序將二維碼逐一掃描后,再將氣瓶裝車。“這是氣瓶的‘身份證’。有它,說明這個氣瓶用起來安全、放心。”岳紅說。
氣瓶的安全使用曾是玉靈燃氣站站長楊波頭痛的一件事。“以前很多人將氣瓶拿去混裝、違規充裝,安全有隱患。”楊波說,但由于氣瓶數量大、缺乏有效追蹤手段,往往只有發生安全事故后才能追查。
去年5月,大渡口區市場監管局試運行氣瓶監管追溯系統。區內新采購的2.2萬余只氣瓶有了“身份證”。通過設在該區市場監管局的“氣瓶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統”,可對氣瓶產地、充裝瓶次,以及“最新異常充裝記錄”的時間、地點、情況等進行實時監管。
“氣瓶進店和運出店時都要掃碼,一開始我還不習慣。”春暉路一家餐館的老板小廖告訴記者,后來發現有“身份證”的氣瓶氣量足,用著也安全,現在他每次都要送氣工專門送帶“身份證”的氣瓶。
據了解,目前大渡口已完成對15萬只氣瓶、2835戶用戶的信息化管理。今年以來,已監控到3起異常充裝行為,實現了對氣瓶由“結果監管”向“過程監管”的轉變。
(本報記者 羅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