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吳江區桃源鎮青云社區居民吳松寶驚喜地發現,經過當地政府的修繕改造,自家門前原本坑洼破舊的馬路不僅變得平坦寬闊,南側還專門增加了坡度,能夠在雨天將雨水引流到下水道。“以前每到汛期下暴雨,家門口就會積水,現在不用擔心了,感謝政府給咱辦實事!”
主干道、次干道、商業大街的道路面貌,彰顯著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同時也折射出居民的出行環境與人居品質。今年以來,桃源鎮將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建設工作與“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有機結合,推出了道路維修“小微工程”實事項目,先后投入近130余萬元,對人民街、后埠頭路、齊心西街等道路的百余處破損進行修復,不僅實打實地解決了一批民生訴求,還有力提升了區域的文明形象。
眼下,“辦實事促文明”的理念在桃源鎮蔚然成風,成為了廣大機關干部的一種行動自覺。今年6月,該鎮啟動實施“文明城市齊建設 掛鉤包干我先行”實事項目,以“一個局辦拉起一支隊伍,攻堅一類點位”的模式,組織機關干部深入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小區超市、集貿市場、賓館飯店等點位,一邊開展文明城市應知應會宣傳,一邊圍繞環境衛生、市容市貌、交通秩序等方面糾問題、解民憂,持續營造文明城市聯動共建的濃厚氛圍。
非機動車亂停亂放,一直是居民反映強烈的市容“頑疾”。今年10月起,桃源鎮綜合行政執法局依托“城警聯動”工作機制,在全鎮范圍集中開展“非機動車亂停放專項整治”實事項目。與以往不同,此次整治中,執法隊員以“柔性執法”為導向,通過先宣傳引導、后教育勸離、再依法拖移“三步走”方式,進一步促進居民養成了有序停車的良好習慣。
桃源鎮踐行“辦實事促文明”理念,并非只是簡單地給文明城市建設、“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兩項工作相互“扣帽子”,更多地是著眼于群眾“急難愁盼”,從細節處入手因地制宜深化文明內涵,變“機械式疊加”為“化學式融合”。
走進桃源鎮桃花園小區,抬頭可以閱讀張貼在墻上的公益廣告、道德模范人物宣傳事跡,低頭可以欣賞繪制在窨井蓋上的兒童畫、文明標語,小區里養狗的人多就設置了多處寵物方便箱,喜歡看書的小朋友多就打造了“漂流書屋”,一些老人改不掉種菜的習慣便開辟出“青青菜園”,規范他們的種植行為。然而,令人出乎意料的是,正是這樣一個衛生整潔、處處洋溢文明氛圍的小區,竟然沒有物業管理,全靠居民自治。
“居民認同感、獲得感的增強,是實現自治的前提。”桃源社區黨總支書記沈建云告訴記者,桃花園小區本是一個無物業管理的老舊小區,今年,社區在前期入戶調研的基礎上,對其進行了一系列符合群眾實際需求的提升改造,居民建設文明家園的熱情也隨之高漲。如今,在社區的組織下,小區建立起了一支20多人的志愿者隊伍,并形成志愿服務認領和文明示范戶評選機制,居民儼然成為文明建設的中堅力量。
桃花園小區的成功案例,為“辦實事”與“促文明”的有機融合提供了示范樣本,而這樣的樣本不止一個,也不止一類。今年,桃源鎮創新打造文明城市建設“五個一”示范點,即一批文明示范街巷、一批文明示范小區、一批文明示范市場、一批文明示范樓道、一批文明示范廣場,致力對各類型點位文明城市建設與民生需求的共性短板弱項進行集中研討、整改,形成一套有廣泛覆蓋性、有解決針對性、有維持長效性的經驗舉措。目前,全鎮已成功打造近十個示范點,起到了很好的輻射帶動作用。
“文明城市建設不僅是一項政治任務,更是一項民生實事,是政府部門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改善老百姓生活環境的必然選擇。桃源鎮將繼續聚力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推動文明城市建設常態長效開展。”桃源鎮黨委書記袁智說。
(本報記者 周成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