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群眾解一憂,我為發展獻一策”。這是長春市南關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對標對表中央和省、市委關于黨史學習教育的部署要求,緊密結合南關實際,深入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的創新之舉。
“發展是解決群眾身邊各類“急難愁盼”問題的總鑰匙。”貫徹落實“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南關區委書記楊大勇對全區黨員干部提出要求:“把學習黨史同總結經驗、觀照現實、推動工作結合起來,深入了解群眾需求,對群眾反映集中的共性需求和存在的普遍性問題、發展亟待解決的痛點難點問題、長期未能解決的民生歷史遺留問題,各級領導班子成員要帶頭領辦,拿出實招硬招,更好地解決群眾的煩心事,發展的困難事。”
聚星成火,集腋成裘。隨著“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深入開展,南關區把“我為群眾解一憂,我為發展獻一策”這一區域特色實踐活動,作為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作風建設年和我為群眾辦實事的特色載體,納入年度重點工作,以務實舉措推動實踐活動快速全面推開,全區上下,“心系群眾解民憂,凝聚力量謀發展”蔚然成風。
——深入調研“兜問題”。區級領導和各級干部結合實際,深入到企業、群眾中開展大排查、大走訪、大調研,面對面了解問題、聽取建議,累計發放調查問卷5000余份,召開座談會近400次,走訪4000余人次,征求上來各類意見建議1640余條,民眾各方面訴求5000余個。
——廣泛參與“聚合力”。區級領導通過以上率下,帶頭落實,按照工作分工,負責、參與各分管領域實踐活動。以科級以上黨員干部為重點,組織全區干部全員參與,并倡議駐區部門和轄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積極參與。目前,全區共有5500余名行政事業干部參與到活動中來,其中機關干部1100余名,下級行政、事業單位干部4100余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近300名。
——科學研判“謀良方”。堅持自下而上,分類整理,深思細研,切實找準為民解憂好途徑,謀劃發展好建議,累計收到為全區發展獻策4400余條。同時,以黨(工)委、黨組、黨支部為單位召開座談會,對每名干部的發展建議逐一研討,選取優秀建議綜合提升,并形成本單位整體舉措和建議1-2個。截至目前,全區召開各級黨(工)委、黨組會次70余次,形成部門整體建議105條。
——立行立改“解民憂”。堅持以解決問題為重點,辦實事、解實難、見實效。對在實踐活動中查找發現的群眾身邊困難,能夠第一時間解決的,立即整改;短期內無法解決的,列出計劃,明確時間、措施、人員、責任,持續推動解決;涉及多個部門配合的,主動溝通聯系,共同解決;需要上級部門支持的,主動請示協調,全力爭取解決。他們還以困難群眾、孤寡老人、殘疾人、貧困學生等為重點,通過多種形式廣泛收集群眾“微心愿”,建立清單。黨員干部按照“立足實際,愿需結合、小事快辦、力所能及”的原則“接單”落實。截至目前,全區共為百姓辦實事4500余個,到社區報到在職黨員2238名,認領“微心愿”1701個,已完成“微心愿”784個。
……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在“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中,長春市南關區委、區政府始終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難,突出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做到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效于民,聚焦長遠解決民生問題辦實事,切實將黨史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服務群眾、開創新局的具體實踐和實際成效。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學史力行,實干為民。在“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中,長春市南關區委、區政府,始終堅持新發展理念、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保障基本民生需求、深化政務服務改革、推進基層治理,以實際行動讓為民辦實事呈現新的“打開方式”,全區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歸屬感顯著提升,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合力持續增強。
(本報記者 劉霄宇 張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