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橋大樓社區污水外溢,經過聯絡協調,已妥善解決。”“名景家園老人摔倒,確認居民無大礙后,已經聯絡家人將其接走。”“幸福里社區泵站跑水,已及時反饋網格員,并協助維修人員共同清掃路面積水,保證大家安全出行。”今年,紅橋區“小區管家”隊伍充實擴建以來,各個街道“小區管家”微信群里的消息總是閃爍不停,一個個問題的解決不僅反映出“管家”們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也代表著社區居民獲得了更多的照料與服務。
今年以來,紅橋區進一步推進“小區管家”志愿服務工作,把《天津市紅橋區關于建立“小區管家”志愿服務隊伍實施方案(試行)》抓實抓細,與社區治理專業團隊──天津市社會工作協會一同探索創新志愿服務新形式,充分發揮“小區管家”在社區治理工作中的作用,打造具有“紅橋特色”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我們召開了啟動會、調研會,向各相關部門匯報了‘小區管家’的職能、人員構成、數量、發揮作用的計劃以及這項工作的具體步驟,就‘小區管家’的招募條件及相關制度面對面地進行溝通探討,也深入了解了各街道社區的實際需求。”紅橋區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戴旭介紹說,“我們在充分聽取各街道關于‘組織專業培訓’‘建立聯絡渠道’等意見建議后,先后為全區9條街道開展了18場專業培訓,協調街道社區安排聯絡專員,建立起社區、街道、民政三級聯絡機制,在各個街道組建微信聯絡群,方便及時有效地溝通解決‘管家’們發現的問題。”
7月下旬,“小區管家”隊伍充實擴建工作正式啟動。張貼在公告欄里的告示引起了居民的注意,大家圍在一起議論紛紛,有的不住點頭感嘆又多了一個解決身邊問題的渠道,有的摩拳擦掌要報名加入,發揮退休余熱。
招募公告發出后,共有648名居民報名參與到“管家”隊伍中來,可滿足每個社區有5-6名“小區管家”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經統一培訓部署后,這批“管家”們已于9月份正式走馬上任。大家熱情高漲,迅速適應崗位,依托前期接受的專業培訓積極投身社區建設,在發現問題、反映問題的同時,協助社區網格員一起解決居民身邊的難題,還各展所長,為獨居老人等困難群體剪發、磨刀、做家務、量血壓等。
在仁和里社區,11門因下水問題導致停水,“管家”們主動幫助一對盲人夫婦從樓下打水,解決了他們的用水難題;燕宇社區,一位居民因開鎖不慎將樓門鑰匙折在鎖芯里,“管家”們配合社區取出折斷鑰匙,并重新安裝門鎖;夢和園社區,“管家”們在巡查時發現便道井蓋破損,經過上報聯絡后,相關部門立即到場維修,讓居民出行更方便更安全……
“管家”們每天活躍在社區,充分發揮距離近、接地氣的優勢,發現并反映小區存在的微小問題和隱患,不僅減輕了社區的工作壓力,更獲得了居民的一致認可。
“之前我家的水盆一洗菜就漏水,找人修了好幾次都沒用,一直挺煩心。”家住西沽街道水木天成第二社區的王大娘說,前兩天,“小區管家”王秀章聽她說起這事兒后,主動上門維修,而且還找到了漏水原因,幫忙從根本上解決了問題。“后來我才知道他那天自己身體也不舒服,真是太感謝咱們‘管家’了,他們不僅技術好、心眼好,更重要的是真心為我們好,以后一定全力支持他們工作!”
“管家”們靠前服務,后方保障也要做好??紤]到“管家”們從事的是公益志愿服務,沒有任何有償回報,為了確保“小區管家”在巡查、服務過程中發生意外傷害時有所保障,區里為每位“小區管家”繳納了意外傷害險,還配備了志愿服務服裝,幫助他們在社區內亮明服務身份,獲得社區居民和志愿服務對象的尊重和認同,更好地開展工作。
為不斷提升“小區管家”志愿服務管理水平,區民政局持續深入全區9個街道廣泛開展督導工作,與“管家”們一起總結經驗,交流好的工作方法,探討典型案例,推動“小區管家”更好地配合支持社區組織深化基層治理工作。戴旭說:“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充實‘管家’隊伍,不斷強化‘管家’專業水平,敦促協調各街道配合‘管家’工作,同時圍繞收集‘微心愿’、扶貧濟困、環境巡查、文明勸導、安全維穩、宣傳引導等六大職能,切實服務好居民群眾,有效延伸基層治理觸角,打通為民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通訊員 廖章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