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精神的現代詮釋

2021-12-02 18:07:45 作者: 來源:
分享到:

摘要: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由此形成的長征精神在當下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革命戰爭時期的長征精神與改革開放新時期的“中國夢”有諸多契合之處。弘揚長征精神,就是以遠大理想、堅定信念引領“中國道路”,以不畏艱險、艱苦奮斗的精神驅動“中國實踐”,以團結友愛、顧全大局的觀念凝聚“中國力量”,以民族振興、國家富強的情懷實現“中國夢”。

關鍵詞:長征長征精神中國夢

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和第二十五軍陸續從長江南北各根據地向陜甘地區進行戰略大轉移,史稱長征。1936年10月,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在會寧和將臺堡地區會師,長征勝利結束。二萬五千里長征,紅軍翻雪山、過草地,戰勝了無數的艱難險阻,形成了具有豐富內涵的長征精神。毛澤東曾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即將取得全國勝利的前夕,把這一勝利看作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也把現代化建設比作新長征。在當下改革開放的新時期,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面對復雜多變、日益嚴峻的國內外環境,習總書記提出了兩個一百年的“中國夢”,即在建黨100周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建國100周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梢?,革命時期的長征精神和建設時期的“中國夢”是一脈相承的,二者雖形成于不同的歷史時期,但在內涵上卻有著諸多契合之處。弘揚長征精神,以其推動當下“中國夢”的偉大實踐,是每一位共產黨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弘揚長征精神,就是以遠大理想、堅定信念引領“中國道路”

無產階級政黨向來重視革命的理想和信念,也正是有了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的引領,中國共產黨在成立之初才能夠吸引了大批優秀的知識分子加入其中。在近代積貧積弱的中國,黨的早期領導人不計個人榮辱得失,抱著“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必勝信念,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傳播革命火種,積極探索民族復興之路。在近代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的相繼失敗后,早期的中國共產黨人認識到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和革命都不能救中國,只有信奉馬克思主義理論、組建無產階級政黨才是國家的唯一出路,從而確立了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也正是有了偉大思想政治路線的引領,紅軍長征才能戰勝各種匪夷所思的困難。

在長征的過程中,在理想信念的引領下,紅軍戰士在與殘酷的自然環境作斗爭的過程中,形成了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紅軍戰士周龍曾經回憶說:紅軍廣大指戰員,“為了推翻三座大山,實現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以苦為榮,以苦為樂,表現了頑強的革命意志。”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鍛造了紅軍不怕犧牲、永不言敗的革命熱情,埃德加·斯諾曾說:“冒險、探索、發現、勇氣……英勇犧牲、忠心耿耿,這些千千萬萬青年人的經久不衰的熱情、如終如一的希望、令人驚詫的革命樂觀情緒,像一把烈焰,貫穿著這一切,他們不論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絕不承認失敗……所有這一切以及還有更多的東西,都體現在現代史上無與倫比的一次遠征的歷史中了。”足見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的對紅軍戰士的感召力。

紅軍團長吳先恩回憶紅軍經過黨嶺山時的場景讓人動容。當他的部隊走到前衛營經過的山崖下時,發現了許多凍僵了的戰友的遺體,被大雪掩蓋,“我們發現了露在雪外的一只胳膊,他的拳頭緊握著。跑上去扒開手一看,里面是一張黨證和一塊白洋,黨證上寫著:劉志海,中共正式黨員,一九三三年三月入黨”。這位叫劉志海的紅軍戰士在犧牲前仍然心系組織,不忘交最后一次黨費,可見在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引領下,即使面對死亡威脅也義無反顧。紅軍團政委楊成武的回憶也令人感佩。他說,在過草地時,一位年僅十七歲的鄭金煜同志,在進入草地的第四天就筋疲力盡走不動了。他對楊成武說:“政治委員,我不行了,感謝你對我的照顧。我知道黨的路線一定會勝利!革命一定會勝利!”在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的引領下,年僅十七歲的紅軍戰士在面對死亡時沒有絲毫抱怨,心中唯一關懷的仍是黨的事業。在長征路上,像劉志海和鄭金煜這樣志存高遠、不懼生死的紅軍戰士不在少數,鑄就了鋼鐵般的紅軍軍魂,他們篳路藍縷,前仆后繼,取得了長征的偉大勝利。

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對我們當下追逐“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仍然具有引領作用。當今社會,人們的價值觀也日益多元化。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歷史虛無主義、道德虛無主義等腐朽的價值觀正對我們的優良傳統發起猛烈沖擊,個別黨的領導干部利用手中權力,以權謀私,貪污腐化,把黨的政治思想路線和優良作風拋諸腦后,造成黨群關系的緊張和政黨認同感的低落。對廣大群眾而言,腐朽的價值觀也造成了公民的認同危機,造成貪圖享樂,不思進取的奢靡墮落之風,甚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景充滿質疑。因此,在當下弘揚長征精神,就是要以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廣大的領導干部和群眾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堅持道路自信,堅信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定能夠實現。

二、弘揚長征精神,就是以不畏艱險、艱苦奮斗的精神驅動“中國實踐”

“苦不苦,想想紅軍二萬五”,這句耳熟能詳的話使得長征成為苦難的代名詞。在兩五千里的長征路上,紅軍戰士面對嚴酷的自然環境和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經歷了數不清的苦難。湘江戰役,紅軍戰士的鮮血染紅了江水;翻雪山,過草地,紅軍戰士以其不畏艱險和艱苦奮斗的精神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幾乎不可能戰勝的困難,創造了人類歷史上一個個偉大壯舉。

以紅軍強渡大渡河為例。1935年5月,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到達大渡河,蔣介石揚言要毛澤東做第二個石達開。紅軍戰士沒有被眼前的困難所嚇倒,在毛澤東的指揮下,完成了飛奪瀘定橋的偉大壯舉。經歷了這場戰斗的紅軍政委楊成武后來回憶說,當戰斗在下午四點打響后,“二十二位突擊英雄手持沖鋒槍或短槍背掛馬刀,腰纏十二顆手榴彈,在廖大珠連長的率領下,冒著密集的槍彈,攀著橋欄,踏著鐵索向對岸沖去。跟著他們前進的三連長王有才率領第三連。他們除攜帶武器外,每人扛一塊木板,邊鋪橋邊沖鋒。當突擊隊剛沖到對面橋頭,西城門口突然燒起大火。國民黨守橋部隊企圖用火將紅軍戰士擋在橋上,達到消滅的目的。二十二位紅軍英雄奮不顧身,他們神速地向火里沖去了。沖在前面的廖大珠的帽子著了火,他扔掉帽子,光著頭繼續往前沖,其余的突擊隊員們也緊跟著廖連長穿過火焰一直沖進街去。巷戰在街口展開了。敵人集中全力反撲過來,二十二位英雄的子彈、手榴彈都打光了,形勢萬分緊張,眼看支持不住了。正在這個嚴重關頭,王有才連長帶著三連沖進去了……黃昏,我全部占領瀘定橋。牢靠地控制了瀘定橋。”回想起當年飛奪瀘定橋的場景,不禁讓我們對紅軍戰士不畏艱險的英勇戰斗精神肅然起敬,面對熊熊烈火和槍林彈雨,他們義無反顧,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

過草地時,紅軍戰士更是把艱苦奮斗的精神發揮到極致。在《西行漫記》中,斯諾記下了這樣悲壯的場景:“在大草地里,一連十多天看不到人煙,沼澤地上雨幾乎總是下個不停,只有沿著給紅軍帶路的本地山里人知道的窄得僅能容足的曲徑,才可能穿過它的中心地帶。很多人失足陷入這片水和草的海洋,轉眼就沒入了沼澤的深處,他們的同志眼睜睜看著卻無法救助。沒有柴火,他們不得不吃生青稞和生野菜,沒有樹木遮擋,也沒有帳篷可以住宿。夜里,他們蜷縮在扎在一起的灌木枝下面,但也擋不了雨水的侵襲。”在嚴重缺糧時,“能吃的野菜都吃光了,草根吃光,樹葉、樹皮吃光了,有一些戰士甚至把騾馬大糞中的青稞粒扒出來洗凈了吃。”正是有了這般不折不撓的紅軍戰士,革命何愁不勝。

在和平年代的今天,雖然社會環境與物質條件都比戰爭年代好了很多,但在實踐“中國夢”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征途中,仍然需要我們弘揚不畏艱險、艱苦奮斗的長征精神,堅持“真抓才能攻堅克難,實干才能夢想成真”?,F如今,我國的經濟建設雖然取得了較大的進步,國內生產總值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但人口多、底子薄的發展困境仍然存在,經濟發展仍然面臨著不少難題。在科學技術層面,雖然與過去相比取得了較大進步,但在世界核心技術領域與發達國家仍然還有不小的差距。因此,在“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我們不能因滿足于小小的成就而固步自封,應當繼續以不畏艱險、艱苦奮斗的長征精神驅動改革、創新和發展,堅持實干興邦的理念,打造具有世界競爭力的工匠精神,為“中國夢”提供不竭動力。

三、弘揚長征精神,就是以團結友愛、顧全大局的觀念凝聚“中國力量”

團結友愛、顧全大局是紅軍長征取得勝利的重要因素。在長征路上,上到軍官,下到士兵,大家同甘共苦,患難與共。親歷那幕感人場景的斯諾寫道:“從最高指揮官到普通士兵,他們的吃穿都一樣,但營長以上軍官有權使用馬或騾子。我與紅軍在一起時,注意到他們甚至連好吃的東西——說白了,主要也就是西瓜和李子——也都平等分享。在生活方面,指揮官與士兵無甚區別,他們關系融洽,無拘無束。”廣大紅軍將領,對士兵也是無微不至的關愛。在斯諾的筆下,就記下了彭德懷關懷下屬的溫馨一幕:“一次,我隨彭德懷一起觀看了一軍團抗日劇社的演出,我們和其他戰士一起席地坐在舞臺下。他似乎很欣賞這些劇目,還帶頭要求唱支心愛的歌。雖然當時時值八月底,但天一黑就變得十分寒冷,我裹緊了我的夾襖。演出中間,我突然驚訝地發現彭脫下了他的外衣,接著他把它披在坐在他身旁的通訊員身上。”

分享到:
亚洲精品一线在线观看|久久国产亚洲精品超碰热风|亚洲女同一区二区|推油少妇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看片LUTUBE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