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事上看,中國軍隊不僅保存了主力而且還有新的發展。日本狂叫三個月滅亡中國。實際上淞滬抗戰就打了三個月,進入武漢抗戰后經歷了兩次正面戰場的大會戰,即徐州會戰、武漢會戰。在這兩次大會戰中,日本原計劃消滅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后迫使蔣介石投降或把國民政府降為地方政府。恰恰相反,國民黨軍隊在會戰中雖然傷亡較大,但主力仍然保存。特別是其精華部份能夠保存,換言之,國民黨軍隊并末大傷元氣。從敵后戰場看,八路軍和新四軍挺進敵后,收復失地,開辟了五大根據地,即晉察冀、晉綏、晉冀豫、山東和華中根據地,猶如五根擎天柱,成為戰勝日軍的中流砥柱。八路軍與新四軍在武漢抗戰期間由5萬人發展到20萬人以上,到1939年6月,八路軍新四軍已發展到約25萬人,這就奠定了打敗日軍的軍事基礎。從日軍方面看,武漢抗戰以后,日本再也沒有能力向中國發動戰略性的進攻了,這是奠定勝利基石的根本條件。
從政治上看,有三個“空前”為抗戰勝利奠定了政治基礎。一是空前的團結??箲鹎爸袊姆治辶?,日軍乘隙而入。但武漢抗戰期間,以國共兩黨團結為基礎的中華民族大團結可以說是空前的,這是戰勝日寇最重要的政治保障。二是空前的民主。集中體現在“國民參政會”于1938年7月7日在武漢成立,這是中國民主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在隨后的艱苦歲月里,國民參政會仍發揮很好的作用。這都是在武漢時期奠定的基礎。三是空前的進步。以武漢為中心,全國各地高舉抗日救國的旗幟,發奮圖強,蒸蒸日上的政治氛圍十分濃厚。這個傳統也得到發揚??傊?,在武漢抗戰時期奠定的政治基礎十分重要。
從文化上看,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己升華到新的高點。如果說義勇軍進行曲中提出的:“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在抗戰前還是一個口號和希望。而通過武漢抗戰已成為現實。愛國犧牲、民主求實、自強自立、抗戰必勝、中華必興、奉獻人類等中華文化已得到升華。美國歷史學者麥金農教授稱這些為“武漢精神”,充分說明武漢抗戰時期已筑牢戰勝日軍的文化基礎。
戰爭不僅是軍事力量的較量,也是人才的較量。在武漢抗戰期間,由于爭取了時間,各淪陷區的大中專學校紛紛內遷,如著名的西南聯大,經過武漢、長沙最后遷到昆明。武漢大學遷到四川樂山,復旦大學遷到重慶,河南大學遷到豫西等等。中學內遷的也很多,如湖北省政府把在武漢附近的中學遷到鄂西北的鄖縣,分別成立“聯中”,鄖縣的“聯中”也稱為“八高”等等。大批學校內遷是在武漢抗戰時期進行的,為打敗日軍奠定了文化教育和人才的基礎。
從經濟上看,工廠內遷為打敗日軍奠定了物質基礎。在武漢抗戰期間,沿海和中部地區的工廠企業紛紛內遷西南和西北。著名的工廠企業就有400家。這些工廠遷到大后方后,又帶動了西部工礦企業的發展。它們生產戰時所需要的各種產品,為戰勝日本奠定了物質基礎,特別是宜昌成為工廠內遷的轉運總站,宜昌人民奮戰幾十個日日夜夜把機器設備運往四川,被人們譽為“敦刻爾克大撤退”。
武漢抗戰為中國的勝利奠定了戰略大后方的基礎。武漢抗戰結束后,中國的西南和西北成為戰略的大后方,成為支撐抗戰的戰略基地,日本未能攻下潼關進軍西北,也未能越宜昌以西的地區,保證西北和西南成為鞏固的大后方。即令在中國的中東部,日本也只能占領大中城市和交通線,而廣大的農村卻為中共領導的軍隊控制,建立了五大農村根據地,中共還為國民黨的南岳游擊訓練班培養人材,為國民黨在淪陷區開展游擊戰爭創造了條件。
武漢抗戰時期重大成果之一是毛澤東在全黨地位的進一步確立。武漢抗戰開始時,王明的右傾錯誤在中共中央還有一定的市場。但在武漢抗戰將結束時召開的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進一步確定了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提出的持久抗戰思想,也成為中共抗戰的戰略,中共更加成熟,這就是保證中共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中流砥柱作用的最重要基礎。
從以上各個方面說明:武漢抗戰為打敗日軍奠定了初步基礎。正是從這些鐵一般的歷史事實出發,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明確指出:中國具備了戰勝日軍的基礎:“個把日本帝國主義是不夠打的”。
五、武漢抗戰是1938年世界反法西斯的中心
1938年的武漢抗戰,不僅是全國抗戰的中心,也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中心:
從戰區面積之大,卷入戰爭的人數之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是空前的;從參戰軍隊人數和會戰與戰斗之多在二次大戰中是空前的;從中日雙方死傷人數來看是巨大的;從國際社會關注來看,武漢抗戰當時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中心;國共兩黨及領導人都有關于武漢抗戰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心的相關論述;武漢抗戰對世界的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重要貢獻。
六、武漢抗戰是八年抗戰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武漢抗戰之所以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原因之一就是它是一個重要的歷史轉折點,即中日戰爭由日本戰略進攻和我之戰略防御,轉變為雙方進入戰略相持階段。這個轉變很重要,帶來了一系列的變化。
日本對華政策的調整。在中國方面。中共領導的敵后戰場日益擴大,已形成獨立的廣大敵后戰場,對日